调查:转基因水稻是如何流向餐桌的?

04.08.2014  13:58

    新华网武汉8月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冯国栋、许凤)日前媒体曝光,武汉有超市销售的大米中含未标识的转基因成分,引发社会关注。目前我国尚未批准水稻转基因商业化种植,这些转基因水稻是如何流入农户大田,最终流向百姓餐桌的?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转基因稻苗受农户热捧

    日前,记者在武汉市江夏区采访了解到,当地10多亩正在大田生长的转基因水稻已于7月30日被集中销毁。当地有农户告诉记者,这处水稻田是几家农户联合种植的,秧苗是抗虫稻,也就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BT63稻苗。

    据了解,BT63转基因水稻是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专利,1999年研制成功,2009年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但未得到商业化种植许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转基因作物在没有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之前,不允许被商业化种植。

    尽管如此,这种水稻因其突出抗虫性受到农户热捧。接受采访的几位农户表示,种一亩普通水稻毛收入只有1000多块钱,抗虫稻能抗螟虫,能节省至少200元的农药费和打药人工费。稻种是从熟人途径购买的,一般外人买不到,也没有收据和发票。

    转基因水稻的泄漏源头在哪?BT63转基因水稻研究牵头人、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表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并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种子公司可以很容易地拿到BT63转基因抗虫稻种,然后自行育种流入市场。

    一位知情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不能完全排除转基因水稻从科研机构流向大田的可能。他说,新品种从批准种植到大面积推广,要用比较长的时间。在新品种还没有被批之前就流入市场,建立产供销一条龙,不仅在未批之前就有经济效益,而且在批准之后可通过收专利费合作方式迅速占领市场。

    目前湖北省和武汉市有关部门正在追查非法商业化转基因稻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