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须摒弃“圣典”心态

20.07.2016  20:28

  薛家明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各种新词、流行语在不断产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都已入选2015年热词和流行语。日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6.9%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57.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一些人抵制网络语言进词典,无非是担心网络语言“带坏”了我们的话语体系。这样的忧虑不无道理。网络语言在公文中频频露脸,在教科书中大肆渲染,在正式交谈中无节制的使用,确实不伦不类。试想,假若政府工作报告,开篇第一句就是,“亲,咱们开始吧”,会议的庄重感和严肃性,从何谈起?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满口网络新词,也给人不伦不类甚至费解之感。

  问题是,词典拒绝网络词汇,也不能在公众的日常表达中将其屏蔽。由于网络语言形象、鲜活、接地气,符合网络时代的传播特征,即使没有进入词典,也不会妨碍它在传播领域大行其道。相反,武断的将“给力”等现代汉语特征的词汇,一律拒之门外,只能让语言表达更加混乱不堪。

  汉语言最大的魅力就是兼容并蓄,不断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和吸收流行语、外来词,丰富繁荣自身词库。比如,将GDP等一系列外语词汇,纳入到汉语体系之中。这些词汇进入我们的表达体系之后,非但没有劫持汉语,反而让表达更丰富、更言简意赅。网络词汇是汉语的网络化表达,我们又何必一味将之拒之门外呢?

  对待网络语言,词典须摒弃“圣典心态”。事实上,词典只是用来解释词语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维护汉语纯洁性的圣典。作为一本工具书,汉语词典当然要与时俱进,吸收精华、摒弃糟粕。否则,公众用着不顺手,对这个工具不满意,谁还会再用呢?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