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展作为——记襄阳车辆段潘丽娟创新工作室

26.03.2019  21:53
      襄阳车辆段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丽娟为负责人的“潘丽娟创新工作室”,于2019年3月1日被武汉局集团公司正式命名。该工作室目前有9名成员,平均年龄38岁, 其中有2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和3名女职工。工作室主要围绕货运列车配件检修技术和工装设备革新进行攻关和经验交流,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为段内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运用提供了良好平台。

      永不服输的“轮轴领头雁”

      潘丽娟从事轮轴检修工作25年,每当轮轴检修过程中出现“疑难杂症”时,她总是第一个冲锋在前,凭着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能,练就了一身“看、转、听、触”的高超轮轴检修技术。

      2015年,检修大库改造成功,潘丽娟发现原轮轴检修线的设备操作系统与界面已不再适用,她主动参与操作界面更新的工作,与设备厂家人员共同设计,经过半年多修改与调整,终于研究出符合工艺流程和操作习惯的新系统与新界面,受到了职工的广泛好评。

      2017年,她在操作轮对自动检测设备时,发现测量轮辋处的激光探头受到检修库顶棚阳光直射的影响,易产生测量误差。为了提高测量准确性,她利用下班时间反复试验设备的探头,记录尺寸,复查比对,总结出设备不同测量部位激光探头受光照量影响最小的测量角度,将设备受光照量影响较大的部位更换为接触式探头,开创性地将接触式与激光式测量探头并用在轮对测量设备中,在保证测量尺寸准确性的同时,缩短了测量时间,以往测量一条轮对需要3分多钟,现在只要1分20秒,劳动效率提高了1.3倍,大大节省了本道工序的工作时间,缓解了流水线的生产压力,提高了劳动效率。25年来,该段检修车间轮轴班组从未发生一起质量故障,确保了货运列车的运行安全。

      因材施教的“人才孵化器”

      依托创新工作室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展“传帮带”,工作室成员每人和青工签订“师徒合同”,一对一进行现场技术传授,针对性选择培养不同方向的业务技术骨干。多名成员担任着车间、班组职教员,在车间、班组内部开展技能培训,坚持面向现场、服务现场,急现场之所急、讲现场之所需,举办技术讲座,解决一线生产的技术瓶颈和难题。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提高车间、班组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

      为了打造复合型人才,大学生黄建在列检锻炼之后, 来到检修车间成为一名电焊工,为了提升焊接技艺,他每天向工作室成员曹松请教,一起探讨业务。在曹松的耐心指导下,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总结,长期在弧光照射下,黄建的脸上脱了几层皮,而他的焊接技艺越发精湛,在2017年全路职业技能大赛电焊工项目比拼中获得了个人全能三等奖的好成绩,如今黄建也加入到了创新工作室中。他说:“学、练、创是成才的关键,工作室的学习工作制度和因人施教的培养计划,调动了积极性,发挥了个人长处和优势,让我们能够快速成才。”

      在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段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2018年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潘丽娟的徒弟罗航获得轮轴工综合第一名,工作室成员方建征的徒弟陈波获得制动钳工综合第一名。

      立足岗位的“攻关突击队”

      近年来,工作室硕果累累,成员们研发的侧柱连铁定位装置使墙板破损故障下降了23.5%,柔性钩舌吊运工具将平衡吊活动范围有效扩大20%,吊运效率提高了1.5倍。除此之外,工作室的不少成果都投入到了生产运用中,单就轮对镟修的降耗方案,就直接创效达200多万元,极大地节约了检修成本。工作室发明的单车试验快速查漏法将检修时间整整节省了1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70多斤的闸调器安装时需要人抬肩扛,职工劳动强度大,且安装时定位容易出现偏差,于是成员们反复论证,几易其稿,设计了闸调器托具,把需要安装的闸调器放在闸调器托架上,对位安装,优化了作业流程,减少了作业时间,降低了作业者的劳动强度。

      潘丽娟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完成技术革新20余项,提出“金点子”30余个,帮助职工解决前沿问题73件,开展技术培训讲课30场次,名师带徒26人,推广绝技绝活8项。是该段名副其实的“攻关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