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五一”见闻:那些风景名胜区里正在衰退的行当

04.05.2015  09:28

    新华网武汉5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梁相斌 李伟 袁志国)“五一”期间,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再次迎来“井喷”游客。记者观察发现,在旅游业火热的同时,风景名胜区职业照相、登山抬轿等行业却在衰退,“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人人人、拍拍拍”被网友认为是节假日风景名胜区的常态。与此同时,“数码快照,一分钟取相”的照相摊点遍布风景名胜区,也已是一道独特风景。“五一”期间,记者在湖北武当山发现,景区火爆游客人多,照相摊点生意却十分冷清。

    “生意越来越难做嘛,也就是混个零花钱。现在旅游火了,我们的日子却感觉没那么好过了。”王萍在武当山南岩宫景点摆摊照相已经20多年,她告诉记者,90年代一天照相赚上百元的好日子已不再,如今“很难熬”。

    回忆起武当山照相最火的上世纪90年代,许多师傅都记忆犹新。当年照相人在各景点摆满了摊。在武当山各景点从事照相行业的人,最多时上百人。每张几块钱,生意红火。游客主动照相,让拍照师傅忙的吃饭都来不及。

    王萍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景区照相一天能赚上百元,属于“高收入”,比其他行业的普通工人赚钱还多,“日子很好过”,自己摆摊照相加上卖纪念品,供应了2个孩子上完大学。

    好景不长。王萍告诉记者,数码照相越来越清晰,冲洗越来越快,但快不过游客们手上的手机、pad等智能设备更新,景区快照正在被游客逐渐“抛弃”。

    “有了‘自拍神器’,谁还花钱照相?”来自河南南阳的游客郑昕蕊告诉记者,自己来武当山游玩前,特意网购一款“自拍神器”,价格不贵。手机上自带美图软件,随时拍照,还能及时上传社交软件分享。

    与职业照相人一样面临生活无奈的还有登山抬轿人。登山轿在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区都存在,赚的都是辛苦钱,但一度非常时兴。

    轿子制作简单,一把竹制坐椅固定在两根直径约七八厘米粗、三四米长的竹竿中部,竹竿两头各用一截类似扁担的竹篾子封住,两名轿夫抬坐一人。

    “一上午没有揽到一个活儿!”家住武当山豆腐沟村的周凤田,今年52岁,在武当山琼台登金顶的神道上,抬轿18年。记者2日中午在登山途中遇到他时,他正在与同伴路边揽活儿。2公里的盘山台阶山路,收费200元,问的多,坐的少。

    周凤田告诉记者,干这活儿,早出晚归。以前赶上活儿赶趟,一天多抬几趟,收入就多些,全凭力气吃饭。以前不少游客挺喜欢,还爱坐轿留影。

    如今,游客乘坐索道,几分钟便可轻松登顶。周凤田说,自从有了索道,活儿越来越难做,辛苦没什么,最怕揽不到活儿。

    “老年人爬山爬不动了,乘坐一下还好。”一名来自陕西的游客张书涵告诉记者,作为年轻人乘轿会惹得其他游客白眼和闲话,现在旅游出行,大家都当爬山是一种健身,登山轿可能不会消亡但也很难火热。

    背微驼、头发凌乱夹杂不少白发的周凤田告诉记者,武当山抬轿的活儿最多允许干到55岁,再过不到3年,他便“下岗”另谋生路。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认为,社会在进步发展,人人都是“摄影师”和景区交通设施的完善,正在冲击着曾经火热的相关行业,这是社会变迁的必然表现。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