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诉讼驶入“快车道”
不仅如此,就连群众参加旁听、査询案件,也可以在家中实现。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俊杰介绍说,群众享受的这些实恵,得益于宜昌中院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
宜昌中院是全国较早完整配置所有网上立案功能模块的法院,在省内首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诉讼费网上缴纳,实现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立案、当事人在开庭前不必到法院的目标,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参与诉讼。
蓄势待发,让规划管长远
“在深入摸底的基础上,搞好规划设计,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时代特征、科技特性和宜昌法院特色,确保宜昌法院信息化建设能跳出湖北看全国,跳出当前管长远,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宜昌中院院长张忠斌在对沿海发达地区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考察和对宜昌全市法院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后,对宜昌法院未来信息化建设作出如此判断。
信息化建设启动一年多来,宜昌两级法院投入35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广域网升级改造项目、审判执行综合指挥中心项目、法院信息管理系统升级项目、中心机房改造项目、中心机房服务器虚拟化及存储建设项目、审判大楼网络综合改造项目、机关安全监控改造项目等。
为提高建设效益,宜昌中院确立了两级法院数据及核心应用集中部署的方案,进行审判流程管理软件升级,将全市法院审判业务数据、电子卷宗数据上移至宜昌法院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全市法院统一各项应用平台。
最近,宜昌中院正在对移动办案APP、政务管理OA系统、法官管理系统等进行规划。这些项目的建设,将实现干警工作的进一步减量化和轻量化,让法官们能更加专注地办案。
便民利民,让群众少跑路
“本来我们还做好了在两省之间跑的准备。”江苏南通一家公司通过宜昌中院在互联网的立案系统,在南通进行了立案操作,并上传了立案材料。
宜昌中院立案庭工作人员审查发现材料有缺失后,根据系统中录入的当事人联系方式,马上与当事人取得了联系,该公司及时补全了相关材料。
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就是解除群众的诉累。网上立案不仅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简化了缴纳诉讼费手续,立案材料的电子化也加快了电子卷宗的建立、流转,对加速诉讼流程、提高诉讼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前办上诉案件,手续挺麻烦的。先去一审法院,再去二审法院,还要再跑一趟银行。如果碰上银行人多,还要排队等好一会儿,基本上半天的时间就浪费了。”已办案多年的何律师深有感触地说,“宜昌中院引入的银联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诉讼费用支付系统,各种银行卡都可网上缴纳诉讼费,立案实现网络化,极大方便了当事人。”
此外,针对纸质档案移送慢、上诉费缴纳情况复杂的现实问题,宜昌中院联合软件公司开发了二审案件网上流转软件,要求一审法院上诉案件均采用电子卷宗方式移送,案件审查充分利用网上缴费功能和案款管理系统,大大缩短了流转周期,提高了流转效率。
自2015年4月开通网上立案系统至9月底,全市法院已经网上提交立案6687件,正式立案4435件,标的额达58.58亿元。
服务审判,让法官真“减负”
信息化建设的贡献就在于满足群众诉求、联通审判管理的大数据、满足司法公开需求。
诉讼服务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对当事人而言,是实现通过互联网表明身份、在法院指导下提交诉讼材料、缴纳诉讼费等功能。对法院而言,则是实现电子送达、网上审查、网上立案功能,缩短二审流转期限等。而这些数据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数据科学化管理,将法官案件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步到互联网的案件查询系统,实现了智能化“摆渡”。
“刚开始使用案件管理系统实在嫌麻烦,不适应,现在用习惯了,真觉得方便又实用。”宜昌中院民一庭书记员小陈介绍,“利用审判管理系统和文书的自动生成、纠错、屏蔽上传等功能减少了工作量,通过一些办案小工具比如诉讼费用计算、刑期计算、利息计算等,也减少了错漏。”
目前,宜昌两级法院每一起案件,从立案到归档都在网上运行,对案件实现了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同时,建成数字审委会,案件讨论时能够随时调阅电子卷宗,实现案件网上流转。案件审结后,将办结的诉讼案件扫描归入档案管理系统,形成电子档案,使档案的检索利用效率大大提升。
依托该市电子政务办,通过解决互联网服务器、存储、互联网线路和直播网站建设问题,宜昌两级法院之间实现了数字法庭的联网,支持远程开庭、远程观摩。目前,全市法院共建立和改造数字法庭41个,完成庭审直播240余期,实现了法庭审理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