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心公益成为生活方式

29.05.2014  17:07

为环卫工人特制中药凉茶解暑祛乏,用艺术疗法带领自闭症患者走出孤独,让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收获自食其力的成就感……5月27日,“以爱育爱”湖北省首届大学生人道公益创意大赛决赛现场上,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公益项目走进大众视野,引起强烈的爱心共鸣。

本次大赛由省红十字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比赛自3月31日启动以来,通过项目征集、初审、复赛等环节,从162个参赛团队中选拔出15个进入决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基金秘书长、中国红基金会幸福天使基金执行主任张旭东,湖北省慈善形象大使、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教育频道总监孙汀娟,腾讯基金会高级经理赵书影,大楚网新闻总监谈海亮等嘉宾评委的光临,无疑为比赛增添了不少人气。距比赛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创隆报告厅已座无虚席。

比赛以“创意改善社会,公益温暖民生”为主题,重点关注老人生活、少儿成长、社区及其他服务等四项内容。15个团队通过自我陈述、评委问答、大众审评等比赛环节,一一讲述他们的创意想法和公益故事。首先出场的是华中农业大学的“鄂爱黔,心相连”团队,他们通过对贵州山区孩子进行手工课程培训,制作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通过展览、网店等方式爱心义卖,一方面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筹集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保护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分钟团队陈述后,崔永元首先发问:“贵州山区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你们身边的人了解吗?”两句具有启发性的反问,使该团队成员备受启发,豁然明白了团队的未来走向:在帮扶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与之类似的,武汉大学“来自大山的渴望”儿童手绘画产品义卖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春蕾助梦志愿服务队”、中南民族大学“携手青奥,助梦未来”项目,也都将帮扶对象指向儿童,从多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爱的呵护。针对参赛团队经常使用的义卖形式,赵书影建议,大学生可以考虑做企业公关,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回报。

除了儿童群体,老年人也是公益项目的重要对象。武汉大学“夕阳伴侣”团队组织武汉大学老年大学的“学生”在丹江口建设乡村课堂,发挥余热,将自己的医学知识、种茶技术等传授给当地村民。当团队成员陈述完毕,评委们纷纷表示,同学们的公益尝试,有助于解决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两个本不相关的群体联络在一起,使他们相互受益,这才是聪明大学生的创意。”崔永元评价。他建议,团队还可以借此机会,记录武大教授、丹江口村民的口述历史。

无独有偶,武汉大学的“小卡片,大作为”项目也是针对老年人群体设计的,通过采集一定区域老年人的信息,制成手环或胸卡,发放入户。此外,还有医学专业的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普及生活常识和疾病知识等。

武汉纺织大学的关爱自闭症儿童“蓝灯计划”,湖北工业大学的“艾滋徒步行”项目,则将爱的力量集中于两个特殊群体。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感人至深,“蓝灯计划”成员梁晓朵在讲述团队建立设想的时候,几次忍不住哽咽。他们就是在用爱,践行着一个普通志愿者的使命。

我校另有两个团队——“清泉计划”和“卫爱而生”,将目光投向中国边远农村学生饮水安全和公厕卫生情况。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问题的透视能力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面对评委的提问,“清泉计划”成员邓昕有理有据的分析、逻辑清晰的陈述,更是得到了崔永元、张旭东等评委的高度称赞。

最终,比赛评选出十大优秀公益项目,每个项目获得奖金资助3至5万元,将利用今年暑期和节假日实施项目。我校参赛团队“夕阳伴侣”、“卫爱而生”和“清泉计划”获此殊荣,我校因此成为本次比赛获奖团队数量最多的学校。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贺方红,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传中,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郑军、副巡视员邓红,湖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向培凤,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赵洪松、总编助理张先国等现场观赛并出席颁奖仪式。

这不是好人好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以过高的道德标准看待要求做慈善的人,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崔永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做公益事业应有的心态,朴实话语向学子传递了坚定信念。

 

(摄影:张然   编辑:杨欣欣)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