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19名县级干部被调“下” 让为官不为者不能为官

15.04.2016  10:23

   宜昌19名县级干部被调“

   让为官不为者不能为官

  昨日,记者从市委组织部获悉,宜昌以开展实绩专项考核为契机,聚焦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能下”这个难点,运用考核结果调“”19名县级干部,其中7人被免职,12人被改任非领导职务、提前退休和调离岗位。市委下决心治理为官不为的做法得到省委及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去年9月以来,宜昌着眼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局,统筹考虑“察担当促有为”第二轮干部实绩专项考察考核,坚持“以实干论实绩、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市委派出6个专项考核组,用两个多月时间,对139个县级领导班子、1325名领导班子成员、2967名市直和县市区正科职干部进行了考核,通过推优与评劣并重,单位实绩考评、考核组专项考核、市委集中综合研判“三轮聚焦”,把每个班子、每名考核对象的实绩曝光在阳光下,以实绩为标尺,对每个班子成员和干部个人定等次、排位次,既评出47个优秀县级领导班子、147名优秀县级干部、209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又重点掌握了16个评价较差的县级领导班子和19名不担当、不作为等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事实。

  在专项考核中,按照中央规定和省委实施意见明确的“法定”情形,逐一甄别。据市委组织部介绍,市委考核组始终把党委(党组)下定决心敢于担当是核心、组织部门考准察实是关键、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是保障贯穿全过程。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的内涵,合理确定“”的方式,对于免职、停职、降职、辞职的干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根据19名干部所处不同领导层次、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考核组按照“法定”情形聚焦到人、聚焦到事,逐一分析,分类研判,力求把“”号准、把“”找对。最终,判定他们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六类情况:不敢担当、履职不力;看摊守业、激情衰退;能力素质较差、工作不适应;作风不实、群众认可度低;组织观念淡薄、闹无原则纠纷;律己不严、标准不高等。

  让“不干事者出局”。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市委先后对19名实绩排名靠后、群众公认度不高、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进行了调整,其中,正县级干部3人、副县级16人,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35岁;任现职时间最长的12年1个月,最短2年6个月。

  “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是实绩专项考核成果运用的关键一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吴海涛介绍,市委在4批次干部调整中,每批次“”的干部均达调整总数10%左右,实现了干部“”与“”同步,广大干部更加明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更加知所趋、知所止、知所畏、知所守,更加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因律己不严被免职的市直某单位一副局长,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综合考虑其专业、特长,安排到市重点项目指挥部做协调工作,负责指导联系的市委组织部分管领导先后7次听取其“汇报工作”,通过合理的岗位调整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创新进取的工作风貌。

  2015年度,宜昌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选人用人公信度为98.82%,位居全省前列。宜昌的实践证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不仅队伍稳定不受影响,而且形成了“鲶鱼效应”,使干部队伍有动力、有压力、有活力,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思想和行为自觉。(记者易宣)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