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之孙:落后让祖父萌生改变中国交通决心

20.04.2016  10:17
4月19日,由詹天佑科学发展基金会、武汉詹天佑故居博物馆、武汉市文化局等单位举办的“詹天佑诞辰155周年暨铜像落成仪式”在武汉粤汉码头举行,詹天佑后人及海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仪式。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中新社武汉4月19日电 题:詹天佑之孙:落后让祖父萌生改变中国交通决心

  中新社记者 曹旭峰

  “当年,祖父一家要坐马车从广东到江西,一路辗转,深深感受到中国交通的落后,并萌生了改变中国交通现状的决心。

  4月19日,在武汉举行的“詹天佑诞辰155周年暨铜像落成仪式”上,詹天佑之孙、79岁的詹同沛对中新社记者说。

  詹同沛出生时距祖父詹天佑离世已经整整18年。关于祖父的记忆,大都来自于父母及亲人。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书本中就有介绍詹天佑的文章,现在的教科书也一直还有,感到非常骄傲。”说起祖父,詹同沛仍感兴奋。

  随后,詹同沛开始收集与祖父有关的故事,而父亲成为祖父故事的主要来源。

  “祖父的数学计算能力非常强,在美国耶鲁大学读书时数学成绩多次排第一名。”詹同沛说,祖父教育子女学习数学的方式非常特别。

  “当算不出数学题时,他就在房里来回踱几次方步后,将正确答案告诉他们,让他们从这个答案去探求正确的过程。”詹同沛说。

  “祖父非常疼爱孩子,但是有时又会变得很沉默。”每当听到参与铁路修筑的工友牺牲或受伤时,他都会感到难受与不安。

  1912年,詹天佑在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后,一家人搬到了汉口俄租界鄂哈街9号(今武汉詹天佑故居博物馆)。

  “祖父有个习惯,就是铁路修到了哪里,就把家安在了哪里,真正四海为家。”正因如此,詹天佑的八个子女都出生在修建铁路的工地上。

  在武汉期间,詹天佑主持修筑修建了粤汉铁路武长段、川汉铁路汉宜段以及粤汉铁路的专用码头汉口粤汉码头,对华中地区交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14年,詹天佑设计出了武汉最早的长江大桥结构图,后因种种原因建桥方案被迫搁浅。1919年4月,詹天佑积劳成疾病逝于武汉。

  “祖父设计的为长江钢结构桥,有火车路二条、电车路二条、马车路二条、人行路二条,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詹同沛介绍说。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虽比他自己设计大桥时间晚了30多年,但也算遂了祖父的心愿。”詹同沛说。(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