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高新区培育新动能打造创新2.0

29.04.2016  11:12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29日电 (陈茜 肖阳)汉江科技创新中心暨襄阳科技城开园仪式4月28日举行,作为推进襄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此举标志着襄阳正式跨入以创新驱动为标配的政府2.0时代。

  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装备管理系统、北斗系统应用、西安交通大学3D打印中心、上海技术转移中心、赛伯乐投资集团、光谷创业咖啡、中兴通讯、达安基因等100多家国内知名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构、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成为首批入园的主人。

  高端人才和高科技项目成为此次开园的最大亮点。自科技城挂牌以来,共引进高端人才100余人,这其中不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等7名院士,还有舒鹏等留学美、日、英、德等归国博士30余人。吸纳高端项目100多个,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经过24年的发展,襄阳高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二五”期间,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预计营业总收入由2010年底的1021亿元增长到2750亿元,五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21.9%。2014年,营业总收入在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排名由五年前的35名提升到22名;GDP由321亿元增长到873亿元以上,五年增长2.72倍,年均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006亿元增长到2520亿元,五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0.2%。

  然而,长期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的1.0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瓶颈也给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破局?襄阳市政府党组成员、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德璋表示:“新挑战意味着新机遇,国家高新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能,从而实现2.0的发展新跨越”。聚集了创新创业等诸多要素资源的汉江科技中心,其着力点正是通过搭建平台,推动高新区的发展模式从资源要素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由海归博士舒鹏领衔创办的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援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系统,2013年到2015年产值实现几何级数增长,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300万元达到了5个亿,今年更是有望突破20亿。

  依靠高新区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正是海博思创在高新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拥有“汽车城”美名的襄阳,现已拥有5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整车生产能力超过40万辆;动力总成产品生产能力120万台;车桥生产能力120万根。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具备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的城市。

  来自中科院的院士刘嘉麒,其指导的玄武岩纤维项目拥有全球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2014年落户襄阳高新区,依据《院士专家创新创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为支持该项目,2015年,高新区一次性给予支持900万元。

  据高新区科技局介绍,“十二五”期间,襄阳高新区科技与人才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2011年4.1%逐年增加到30%左右,仅2015年科技投入达5.66亿元。占2015年财政总支出27.8%。“十二五”期间,R&D经费投入2011年为29.8亿元,2012年为43.0亿元;2013年为50.4亿元;2014年为60.4亿元。“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从2011年66.1%增加到2015年75.3%。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高新区中,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排名为全国第九位,为提升全区创新创业活力提供了足够资金保障。

  2014年,襄阳开创全国改革先河,在高新区全面开展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建立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管理机制,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商事制度改革,宽进规范管理,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2016年,襄阳高新区正式启动市场监管与综合执法信息平台、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三大信息平台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形成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力推开放创新、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

  目前,襄阳科技城一期10万平米的中试产业园已经建成即将投入运营;二期总部研发孵化区、正在加紧筹备,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云湖生态景观带也将同时开工;三期科技金融中心建设拟于2017年底启动。

  按照规划,襄阳科技城将实施“338N”战略,即通过大力构建三区、三体系、八园、N基地,做大做强孵化器、加速器、集约化产业园“三位一体”的产业培育链条,打造引领带动全市、辐射整个汉江流域的汉江科技创新中心,实现经济增长从资源要素型到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