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把2800年的文化名片印在汉水之滨

30.10.2015  19:05

  湖北襄阳,七省通衢之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800多年的建城史,记载着这里的商贾云集和刀光剑影。作为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之地,这里孕育出了汉光武帝刘秀、一代智圣诸葛亮、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等彪炳千史的历史人物。

  湖北襄阳,以厚重的历史为积淀,把发展的名片印在文化上,旅游业风生水起,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农业盆满钵满,在长江流域演绎着前世今生的蝶变传奇。

  坐落在汉水江畔的湖北襄阳唐城景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完整的重现大唐盛世的文化公园。这个“十一”,唐城景区可是吸引了不少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据统计,国庆黄金周期间,唐城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襄阳唐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敏分析说,景区内有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随时穿插古装文艺表演,动静合一,所以老少咸宜。下一步他们还将和周边景区联手,打造襄阳旅游经济带,让外地游客在这里“玩得好,看得多,留得下”。余敏透露,下一步唐城景区计划和襄阳本地景区,像隆中、米公祠抱团发展,努力将襄阳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城市。

  襄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七省通衢的地理环境,让这里孕育出汉光武帝刘秀、一代智圣诸葛亮、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等一系列光耀千古的历史人物,也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华美篇章。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介绍说,襄阳这个城,延续时间也是很早的。但是,像这么一个地理环境的城市不多,在交通上它在南北的交界点上,在商业上它南船北马交汇,就是北边的人,到了襄阳这个地方,上岸以后,就用马车,骑马走,到了襄阳就换船。再往西边走就到老河口上岸,从老河口到洛阳是最近的。

  同时,作为“三国文化之乡”,一部120回的《三国演义》,就有30回发生在襄阳。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介绍说,诸葛亮在襄阳,他的隆中对,也是在这种官场里面碰撞上的,刘备来了三次,这种情况,诸葛亮脱颖而出了。襄阳,因为有这批人,有诸葛亮跟刘备这种结合,就出现了建安形式的大变,出现了三国,不然三国的历史肯定是要改写的。

  2013年 ,襄阳市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坚持文化立市,首次设立总规模为1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把襄阳打造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文化襄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出炉,总投资额1400多亿元,共有140多个文化项目。

  2014年,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旅游二次创业步伐,将厚重的资源变成丰富的旅游产品,让襄阳旅游在新的平台上起飞。

  2015年5月30号,伴随襄阳汉水文化旅游展示区一期项目正式启动,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投资113亿元精心打造的华中总部基地宣告正式落户襄阳。整个项目建成后,将把鹿门山、鱼梁洲、唐城、习家池、襄阳古城、米公祠、月亮湾、隆中风景区及汉江市区段各沙洲等优质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形成“一江两岸、一线串珠”的整体优势,打造华中地区文化旅游航母级项目。

  一张张蓝图平地而起,一幅幅美景尽收眼底。如今,以襄阳古城和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为特色的“一城两文化”品牌正在逐步打响。

  湖北省襄阳市旅游局副局长徐士彪表示,将通过3到5年的努力,把襄阳古城、古隆中、鱼梁洲、岘山等一大批项目建设成4A级以上的景区,同时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市场营销,加强区域联合,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把襄阳建设成汉江流域乃至国内外叫得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如今的襄阳,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承载传统农业大市与新兴工业城市两种优势于一体,既是长江流域第一个百亿斤产粮大市,更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和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聚集地。现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汽车产业为龙头,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方兴未艾。

  2015年上半年,襄阳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彰显。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49.1亿元,同比增长8.9%,GDP增速由一季度湖北省排名第7位上升至第3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个、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