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民夜逮肉知了当美食 专业捕手月入过万(图)

11.07.2015  15:04

  鱼梁洲马路边,商贩正在收购肉知了及其羽化的知了

  在鱼梁洲农家乐品尝自己捉到的肉知

  正在蜕壳的肉知了

  襄阳晚报记者钟亚萍/文 杨东/摄

  夏季正是知了羽化的时间,大量肉知了从地里钻出来,爬上树,蜕壳羽化。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每天晚上,市区江边的防护林里、城郊树林里,都可看到星星点点的灯光。肉知了吸引了数千市民在林中穿梭寻觅,商贩则在路边等着收购。

   千人夜逮肉知了

  头戴探照灯、腰挎塑料壶、手拿四五米长的竹竿,晚上6点半,三三两两“全副武装”的市民开始往鱼梁洲浩然路东边的树林走。随着天色渐暗,一片两三百亩的林子聚集了数百人。

  10岁的徐贤哲用手电在杨树上搜索,发现趴在根部或树干上的知了猴(襄阳人称肉知了,知了幼虫蜕壳后羽化前称为知了猴),赶紧用手捉住,放进装了水的瓶子里。天色越晚,肉知了爬得越高,一开始照在根部的灯光慢慢往更高的树干上转移。徐贤哲用上了竹竿,竹竿顶部反套着一个底部开口的矿泉水瓶,用竹竿一捅,肉知了就掉进了瓶子里。

  徐贤哲住在化六建,最近几乎每晚都跟着妈妈、大姨和奶奶一起捉肉知了。奶奶蒋桂兰告诉记者,捉的肉知了,除了自家吃以外,还能卖钱。

  连续7年捉肉知了的市民冯女士告诉记者,这个季节,在鱼梁洲、东津镇、卧龙镇、桃花岛,在靠近江边的树林里都能看到捉肉知了的人,“市区每晚至少有三五千人捉肉知了”。

   专业捕手收入可观

  在鱼梁洲泰斗CS野战俱乐部A区,餐馆老板张春租下五六十亩林地,这片林子有4300多棵杨树。每株树干1.3米的部位缠了一圈胶带。张春告诉记者,到了傍晚,肉知了从土里钻出来,慢慢往树上爬,1小时内要蜕壳羽化成知了。因为胶带表面很滑,肉知了爬不过去,只需要看准时机就可抓住它们。

  张春组织专人捉肉知了,一组7个人,每个区域走一遍要半个小时,一趟能捉200多只。捉完一遍歇一歇,等待更多的肉知了爬上树再捉……从晚上7点一直忙到12点。张春称,等天更热的时候,每晚最多能捉100斤,大约1.2万只。

  租地围林捕捉肉知了的是少数,大多数专业捕手需要四处寻觅。专门从卧龙镇租车来鱼梁洲逮肉知了的王新宇告诉记者,他们一行共9人,从晚上8点一直到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个人最多能捉十几斤,少的也有三四斤,一个月下来收入过万元。

   肉知了交易在路边

  到了晚上11点多,马路边上的知了交易市场也热闹起来。“多少钱一斤?”“35块。”“我这都是蜕了壳的,再涨点儿。”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知了贩子周庭毅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晚上十一二点出摊,过完秤直接结现金。目前的价格是35元/斤,去年最高价为42元/斤。“有时一晚能收100多斤,有时能收三四百斤,听说东津的一个贩子一晚上收了800多斤呢。”周庭毅称,肉知了收购只有30天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襄阳的肉知了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大部分发往河南、山东、上海等地。捉到的肉知了放到冻库能长期保存,等到冬天再卖,价格又能涨不少。

   肉知了成为美味佳肴

  将肉知了用盐水洗净,焯水,然后加入油、花椒、红辣椒翻炒,一盘诱人的炒肉知了就出炉了。“每年夏天,来吃炒肉知了、炸肉知了的客人特别多,48元一份,每天能卖出去上十份。”张春说,肉知了在夜市的烧烤摊上也备受青睐,一只能卖到1元到1.5元。

  市中心医院营养师董玉香称,肉知了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营养价值较高,但有过敏体质、肾脏不好、有痛风的患者不宜多吃。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