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大力发展创新战略 产业集聚跨越新动能

11.04.2016  10:40

  创新,时代进步之魂。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我市连续5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是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2013年同时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全国唯一拥有这4张“国牌”的城市。

  201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7.45亿元,是2010年的3.4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5.66%提升到2015年的23.87%;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2万户,同比增长12.48%,新增长绝对量居全省第一;市场主体总量达42.8万户,较上年底增长21.47%。

  创新驱动的襄阳别样精彩。

  壮大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中航精机公司生产车间,电动调角器TJX2连接块全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工作台,一根机械巨臂抓住一块调角器核心件放在夹具上,连接块通过夹具自动送料系统与调角器核心件定位夹紧,激光火焰开始焊接……该公司开发的“汽车座椅调角器、滑轨、高调器激光焊接生产线”,不仅满足了产品高质量的要求,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公司产能不足的问题,累计创造产值超过5.4亿元。

  今年1月,由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发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实现了大功率激光焊接、切割高端关键装备的广泛应用和创新超越,打破了国外在此领域40多年的垄断历史。

  目前,中航精机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座椅调节机构生产基地,主要产品——座椅调角器在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排名行业第一。“襄阳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创新产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科技局局长乔海林说,我市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产业链设计,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集聚,全市基本形成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框架。

  华为云服务华中大区中心、IBM卓越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襄阳创新基地等项目落户襄阳,覆盖信息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设施和示范应用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加速扩张;环保专用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特种非金属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襄阳创新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高科技创新产品与传统工业产品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稳中有进,不断实现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创新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创新则犹如巨大磁场,将机构、人才、技术、产业、资金、项目等多方面要素集聚起来,激发出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以高新区为例,该区创造了占全市24.9%的GDP、21.5%的财政总收入、43%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聚集了全市68%的高新技术企业、80%的上市公司,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示范区。

  涌动的创新大潮,让创新经济的内核不断壮大,创新驱动日渐彰显,持续释放充沛活力。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经济的“新引擎”加速发力,襄阳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我市通过科技创新方式孵化出一批科技企业,支持发展一批科技创新产品,“襄阳制造”再度享誉全国。

  随着英菲尼迪第二款国产化车型QX50和东风日产旗舰SUV新楼兰的下线,目前我市已拥有16万元——50万元价格区间的中高端乘用车,作为全国中高端乘用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越发凸显。东风系乘用车在襄阳生产的整车品牌达到5个,分别是富康、蓝鸟、天籁、英菲尼迪和楼兰。

  襄阳是电机软启动技术装置创始地,曾创造多项全国第一,建有两个博士后产业基地,获国家专利100多项,被列入国家和省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24项。目前,襄阳制造的软启动产品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

  航宇嘉泰是我国的重要飞机座椅生产企业,它为波音、空客生产的高科技飞机座椅已飞遍全世界。

  让襄阳人骄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出现“井喷”行情。去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同比增长230%;整车产量达1.2万辆,同比增长700%。目前,在襄阳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及院所达30多家,拥有近200项专利和实用技术。

  传统制造业依靠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战略、新动力下,襄阳“智造”正在崛起。2015年,襄阳组织实施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2个,总投资额过千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以上,有力推动了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要素聚集,助力企业成长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创新创业不仅需要良好的政务环境,还需要成长的温床。

  我市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大环境。对新认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我市一次性给予300万元至500万元经费支持;对新建的国家级独立型科研院所,给予一次性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重点支持。凡来襄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每月可享受700元的生活及租房补贴;对前景好的项目,给予1万元至10万元的启动资金;院士专家来襄创新创业,新增税收地方留成5年返还本人……

  以建立完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为突破口,我市推动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不断完善创业孵化功能,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成为我市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技术创新的集聚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源地。

  目前,全市共建有9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和加速器、7个省级众创空间。

  在高新区孵化园成长起来的湖北百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过3年的发展,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微电商企业发展成为与淘宝形成战略合作、鄂西北最大的“互联网+”企业,由其运营的“淘宝特色中国·襄阳馆”去年正式上线。

  通过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重点企业“龙腾”帮扶工程、进企业解难题等一系列措施,我市扶持一大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2012年至2014年,襄大农牧集团公司连续3年入选湖北省百强企业;骆驼股份主要产品逐步由传统铅酸蓄电池向高端化发展,并将业务范围向汽车服务市场延伸。

  创新型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显现。襄阳宇清传动公司首创的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集成式电驱系统、中航航宇公司首创的国内柔翼无人机消雾平台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取得突破。航宇救生装备公司是亚洲最大、全国唯一的航空救生装备制造基地;五二五泵业公司的耐酸泵、耐腐蚀泵阀产量全国第一;金鹰重工公司轨道养护车产量世界第三、全国第一。

  创新,已开启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征程。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