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31.05.2014  19:37

(谭天福)5月8日,在闻名遐迩的“黑美人”西瓜产地宜城市流水镇,双山村五组几个村民兴奋地说:“这些堰塘整了,今年可管乎了,淤泥挖了,堰埂培厚了,装的水比以前更多了,再旱我们的西瓜也不怕了!” 

针对近年来的持续干旱,襄阳市以“蓄水保畅”作为去冬今春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成效斐然。据统计,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3.3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3.33%,比上年度增长33.6%。全市投入各类工程机械3.33万台(套),劳力412.54万人(次),清淤、疏挖、衬砌渠道4358公里,清淤扩挖堰塘3387口,整修泵站、机井2851座,水毁修复966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75万亩,新增旱涝保丰收面积9.52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2.16万亩。 

科学谋划 突出重点 

为民忧而所思,为民思而所行。结合近年来持续干旱的实际状况,为着力解决枣阳大岗坡石台寺片区、老河口高岗片区、襄州北部片区等7大重点易旱区域的水利灌溉问题,该市明确去冬今春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是着力实施骨干水源建设、渠道保畅、堰塘清淤扩挖、机井泵站维修和小农水管护体制改革“4+1”工程。 

各县(市、区)也都有针对性地突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襄州区水利局总工陈守会介绍:“我们襄州大旱之后认真反思,分析薄弱环节,确定冬春全区农建以清千里渠、配百处电、建十大工程,全力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为目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康县水务局副局长张明说:“保康是襄阳唯一的一个全山区县,特殊的地质地貌易出现山洪陡涨陡落,2012年‘8.6’洪灾保康损失巨大,水毁修复防洪保安澜是保康农田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枣阳市七方镇书记张文广说:“有女不嫁七方岗,红薯疙瘩南瓜汤”――这是解放前后在枣阳广为流传的民谣,我们七方是“旱包子”上的“旱尖子”,连续几年的干旱,使全镇干部群众对大干农田水利建设的心情格外迫切,我们今年重点就是“蓄水、保畅”,为来年群众增产增收夯实基础。 

政策助力 推动农建 

襄阳市把政策激励、政策扶持作为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健全惠农强农长效机制。 

一是组织开展全市农田水利建设“汉江杯”创先争优竞赛活动。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任务在基层,着力点在各县(市、区)、乡镇、村,必须依靠基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为有效地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襄阳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每年在全市开展一次农田水利建设“汉江杯”创先争优竞赛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组织单位、优胜单位、优秀个人,由襄阳市政府在全市农田水利建设会上进行通报表彰,颁发奖杯、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各县(市、区)以“汉江杯”农田水利建设竞赛活动为抓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南漳九集镇不等不靠,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筹资筹劳,全力投入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筹资9100万元,完成了570口堰塘的清淤整治,疏挖硬化灌溉渠道120千米,兴修维修泵站17台(套),改造旱涝保收农田470亩。枣阳市太平镇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上下功夫,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出动劳动力25000余人次、出动挖掘机36台(套),机动车辆170多辆,硬化灌溉渠道2.61公里,灌溉渠道清淤5.35公里,疏挖整修当家堰塘130口,整修生产路及田间路2.9公里。 

水利基层服务体系改革后,全市各乡镇农水站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悉心指导农田水利建设。襄州区程河镇农水站站长赵双华带领站里工作人员每天骑着摩托车深入到每个村、组,测量渠道高程、坡比,检查工程质量,督办建设进度,冬春没有休息一天时间。南漳县巡检镇水务服务中心主任徐祖国前几年中风偏瘫,但他念念不忘兴修水利事业,每天拄着拐杖到农田水利建设现场指导,山路坡陡,常人都感觉累,大家劝他多歇歇,他笑着说:“活动活动,要活就要动,爬坡走田埂是最好理疗呢!”他是把辛劳工作当作锻炼身体啊! 

二是市级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对小农水工程建设实施“以奖代补”。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各地冬春农闲时节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襄阳市出台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市级小农水“以奖代补”资金从市级财政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起初每年安排800万元,为了增加对全市7大易旱地区的投入,后又追加200万元。这1000万元专项资金,只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重点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实践表明,通过小额的“以奖代补”,真正撬动了小农水工程的大投入,发挥出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枣阳市吴店镇树头村从解决“用水难”这一民生问题入手,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群众自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入75万元,整修灌溉泵站1座装机55千瓦,整治“当家堰”7口,疏挖灌溉渠道600多米,衬砌硬化灌溉渠道400多米。老河口市竹林桥镇马湾村发挥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动员务工回乡人员对5.5公里长的灌渠进行清淤,衬砌U60渠长9公里,解决周围75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黄龙镇党委班子帮农民算水利设施薄弱经济损失账,算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账和效益账;让自个清了堰塘、打了机井、建了泵站的农户现身说法,介绍小农水设施在大灾之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效益,让“办好水利为人人,人人都来办水利”成为农民群众的共识,让“要我建”变为“我要建”,让一部分群众有认识、有主动性变为全民都有认识、有主动性,消除广大人民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仅高明村一个村冬春就新挖、整治“当家堰”30多口。 

春节之前,襄阳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对首批干得早、干得快的小农水建设项目进行了实地核查,对安排早、动作快、干得好的南漳县九集镇旧县铺村、枣阳市七方镇梁家村、襄州区黄龙镇高明村等7个村兑现市级小农水“以奖代补”,奖补金额总计72.04万元。目前,全市小农水“以奖代补”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了实地核查,不日便可全部兑现到位。 

在市级财政1000万元小农水“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的带动下,各级政府今年“动真格的”,掏出“真金白银”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襄州区响亮提出“你真抓,我真奖”、“你大抓,我大奖”、“你不抓,我不奖”三原则,不但拿出400万元对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乡镇、村组予以重奖;还斥资4000万元,对全区因年久损坏、缺少电力设施配套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的239处小型泵站、机井,进行全面检修、配套电力设施。在全区冬春的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上,区政府对行动早,成效显著的黄龙、张家集和程河三个镇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5万元奖励,充分调动了各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襄州区程河镇种粮大户张天良高兴地说:“市、区两级对兴修水利都有奖补政策,我更要甩开膀子好好地干!” 

改革创新 加强管护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襄阳连续几年的干旱也暴露出了“小农水”工程普遍存在管护不到位、效益不能有效发挥的问题。借助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的东风,襄阳市乘势发力,率先行动起来,合力推进改革,从改革思路、方法、步骤、措施等各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明确了改革目标、改革任务、改革范围、改革重点、时间节点。 

去年以来,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市确定的15个改革试点,因地制宜,完成了试点改革任务,积累了有益经验,改革初见成效,得到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水利厅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肯定。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农水司、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农林司组成的调研组充分肯定了襄阳市在小农水工程管护改革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大胆的尝试。老河口市李楼镇农水站长熊化喜兴奋地说:“我们推行小农水工程管护改革,明确了管护主体、管护责任,落实了管护经费,堰塘、泵站、机井、渠道都有人管了,渠道损伤了有人去修,淤积了有人去清,泵站零配件坏了有人操心换了,放水没有纠纷了,水也放得快了,老百姓都说这样好啊!”老河口市被水利部、财政部列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是全省仅有的两个示范县之一。同时,南漳县被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水利厅列为湖北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 

襄阳市根据“三年完成改革”的总体目标,2014年全面铺开,为2015年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打好基础,真正做到有人管、管得好、效益长久发挥。目前全市改革扩面推广已全面展开,有1082个行政村管护改革到位,涉及渠道19050公里,堰塘36023口,泵站2273座,机井4361眼,占总目标任务的46%。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