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县域经济发展:“蛇尾”到“龙头”的蝶变

21.01.2016  09:52
国内最大的中重型汽车转向节生产厂家谷城三环锻造公司。 记者 丁涛 摄

  “襄阳如醒狮,七县如猛虎”!用这句话来形容襄阳的县域经济发展之势,一点也不为过!

  5年的发展,襄阳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和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县域经济总量2011年和2014年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已由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升格为主力军。

  5年的时间,7个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排序中持续大面积进位。襄州区2013年至2014年跻身一类县(市、区)前6名,枣阳市2013年至2014年跻身二类县(市、区)前7名,老河口市2013年、2014年分别排在二类县(市、区)第七名和第五名;实行分类考评后,宜城2013年和2014年分别排在二类县(市、区)第七名和第六名,保康县2013年和2014年都排在三类县(市、区)第五名,南漳县2013年和2014年都排在三类县(市、区)第二名;7个县(市)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市)”称号!

  实绩见证实力。短短5年,襄阳的县域经济发展完成了从“蛇尾”到“龙头”的蝶变!

   以发展论英雄,以项目论政绩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发展升级的支撑。为振兴县域经济,市委、市政府没少“动脑筋”: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目标,层层动员,表彰先进,再加措施。在着力研究、用好、用足县(市)扩权、新农村建设、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的意见》等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支持和引导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2012年市政府重新调整了县域经济考核奖励办法,明确了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的专项奖励总额、奖励的方法和范围,建立了更为科学的奖惩机制。市委出台了《襄阳市党政群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即时记功奖励暂行办法》,将县域经济作为即时记功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市政府对在全省考核中进位或被评为先进的县(市)区进行了奖励。各县市区每年也都拿出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功之臣。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大力推进百家龙头骨干企业成长工程、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星火工程、百家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大力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靠大联大、兼并重组,加快做大做强。

  “走出去”,同时还要“引得进来”。市委、市政府鼓励各地将产业招商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制作招商图谱,强力推进产业招商,进一步完善县域主导产业链条;同时,推动驻点招商、以商招商,落实奖励政策,调动企业招商的积极性。

  想法决定“出路”。“十二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1.7%,新兴产业招商实际到位资金占比达32.6%,新注册6个投资过50亿元的重要项目,新引进4家世界500强企业。

  在用人导向上,我市坚持向发展县域经济有功之臣倾斜,大力倡导“以发展论英雄,以项目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的选人用人观,一项项人事安排让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各类人才看清了努力的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工业成助力发展的强大引擎

  从年头到年尾,谷城县循环经济工业园里,多个项目建设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企业发展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拉长产业链条的循环经济让企业实现了链条互动、“吃干榨尽”。

  近年来,谷城循环经济园区已累计投入20亿元配套基础设施,总投资28亿元的5个基础设施共享项目、14个资源再利用项目顺利实施。新增入园补链企业已达50家,投资100多亿元。

  不仅仅是谷城,在襄州、枣阳、老河口……“十二五”期间,7个县(市)区依托省批的县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县域工业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

  枣阳市玫瑰产业园建设项目、老河口万盟组合机床及精密铸造项目、宜城市年产40万台新型高效发动机项目、谷城三环集团锻造中心项目、南漳兴发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园项目、襄州新襄棉20万锭高速喷气织机和际华纺织生态工业园项目等一大批投资大、产出高、效益好的重点工业项目“十二五”期间陆续开工或建成投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发电项目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在县域落户。

  工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助力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实现赶超跨越的生力军。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5.9%上升到51.13%,提高15.9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1.13%上升到2014年的33.66%,提高12.53个百分点。

  县域工业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到2014年,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19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7%;实现利润159.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8%。

   骨干企业加速成长,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放大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襄阳市委、市政府明确定位: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关键是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支柱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2011开始,全市上下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和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加快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县域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化发展。

  抢抓机遇,一大批企业趁势而上,快速成长发展。几年间,骆驼集团股份公司做到了产销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到2014年年销售收入达到111.6亿元,连续3年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电子信息企业100强。

  宜城市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饲料加工生产、畜禽良种孵化繁殖、专业基地精养放养、畜禽屠宰冷冻及肉食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农牧产品加工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几年间发展成为鄂西北最大民营农牧产品加工企业,2014年以年产值106.3亿元,首次入围中国民企500强……

  到去年底,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43家,占全市比重为75.1%,比2010年净增307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753家,占全市比重为72.1%,比2010年净增543家;产销过10亿元的企业59家,占全市比重为67.8%,比2010年净增44家;产销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占全市比重为40%,而2010年一家没有。

  为放大集群效应,我市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大项目。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几年间已初步形成一批企业相对集中、特色比较鲜明、市场份额较大的工业产业集群。

  5年间,全市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成长型产业集群已发展到29个,其中过30亿元的产业集群25个,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18个,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1个。集群内企业已达29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0多家,集群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1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33个,获授权专利技术561项,在研产学研合作项目21项。

  襄阳日报 记者刘惠 通讯员夏律学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