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加速融入“一带一路”透视

09.04.2015  12:11
襄阳火车站的动车。 通讯员 龚生辉 记者 张文华 摄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数千年历史留给她端厚的剪影。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汉水中游,汉晋以来代为重镇。

  依水而立,因水而兴,控扼南北,商业之盛延续千年。

  今日之襄阳,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加速融入“一带一路”,重塑七省通衢,勇攀开放高地,迸发着筋骨的力量,绽放着傲人的精彩。

  破题,从通达中开始

  一列满载31个国际集装箱的班列,从襄阳发出,开往宁波港北仑港站,将建材运至莫桑比克。同样的货物,在铁海联运之前,还要通过汽车运至上海,再走海路到非洲,时间超过30天。而现在只需要20天,运费还下降了30%。2014年,通过铁海联运,襄阳发送标准集装箱1552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3倍。

  通川达海,游走四方……千百年来,为了这“通达”二字,中俄万里茶道上,一副副百余斤的担子压弯了多少脊梁;为了这“通达”二字,悠悠汉水间,多少商船逆水而来换马北去。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通达”在起承转合中,变幻着模样。

  向东,通过公路到武汉,经过长江黄金水道出海,通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

  向南,通过宁波铁海联运,到达欧洲、非洲、澳大利亚;

  向西,“襄阳—阿拉山口”铁铁联运线,直接出境,通达中亚、欧非;

  向北,“襄阳—满洲里”铁铁联运线,出境到达俄罗斯及欧洲。

  今天,“一江三线”四条国际物流通道雏形初现,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阔步而来。

  变则通,通则达。

  襄阳市政府与武汉新港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武汉新港的首个陆地港——武汉新港襄阳陆地港正式落户襄阳。打通鄂西北—武汉—上海—国际市场快速出海口通道。实行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点燃襄阳人走出去的热情。

  借助“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襄阳的510家企业在长江经济带9省2市12个直属海关进出口的货物,均可自主选择口岸办理申报、纳税和查验放行手续,并可自主选择通关方式。

  江水滔滔,河道几经变幻,已难觅旧日踪影;江水滔滔,河道今又变化,载起货轮再踏征程。

  穿境而过的汉江,未来通江达海;四通八达的道路,迎接八方来客。襄阳重塑现代化七省通衢交通枢纽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攻坚,以项目为基石

  “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保康,曾经是襄阳最闭塞的山区县,长久以来,保康人出行和返乡,花在路上的时间,至少是以天计算的。

  如今,穿过8.2公里长的大坪山隧道,很快就到达了保康县寺坪镇。2014年12月26日,谷竹高速襄阳段建成通车,荆山深处的保康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随着谷竹、保宜、麻竹、保神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原本交通闭塞的保康将一跃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县。彼时,保康至襄阳、宜昌、十堰、神农架车程平均缩短至80分钟,将一举跨进“大交通时代”,保康人从此进入了“一小时都市生活圈”。“开放的地区最有活力,开放的经济最具有竞争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说,要开放,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是的,一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大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汉江襄阳段及以下建6级水电枢纽工程,壅高水位,将汉江通航能力提高到1000吨。正在推进的汉江现代航运体系,将汉江打造成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实现与长江航运体系一体化发展。

  2014年11月10日,襄阳机场新航站楼开工建设。3年后,这里可满足11趟航班同时起飞,设计旅客吞吐量220万人次,是现有机场的15倍。

  襄阳机场将真正成为区域性门户机场、国内重要的旅游机场和通用航空基地。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后,新的襄阳机场将成为国内一类航空港,具备开通国际航线的能力,从襄阳飞向世界指日可待。

  以此为起点,襄阳一类口岸建设破题。《襄阳港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批,将襄阳港打造成对接武汉航运中心的腹地港和国家内河主要港口。

  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郑(州)万(州)客专、武(汉)襄(阳)十(堰)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正扎实推进,即将开工建设。

  “未来5年内,襄阳将新建铁路近500公里,总投资近600亿元。”市发改委主任张劲松表示,届时,襄阳将成为连接武汉、中原、成渝、关中四大城市群的区域性铁路枢纽。

  随着“三横三纵”铁路大动脉的相继建成,襄阳与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欧亚大陆桥的联络更为通畅、快捷,襄阳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壮骨,方能强劲迈步

  汉江与丹江在丹江口市汇合,形成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一江清水从丹江口水库流淌而出,让汉江左拥老河口市,右揽谷城县。

  2013年8月28日,三地正式签署协议,打破地域限制,共同推进“丹河谷”城市组群发展。

  2014年6月26日,襄阳与十堰也签订协议,共促“丹河谷”城市组群的发展。至此,“省级战略、市级主导、县级实施”的推进机制全面形成。

  随后,老河口、谷城积极联动,确定汉十高铁河谷段站点、线形,共同推进河谷大桥项目建设;老河口、丹江口共同筹建湖北汉丹铁路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共同探索铁路建设融资新模式。

  打破行政区划的瓶颈,让襄阳对外开放路子越走越宽。顺应经济新常态,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襄阳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吸引外资、融入全球。

  2014年11月6日,首款英菲尼迪Q50L国产汽车在东风日产襄阳工厂正式下线。襄阳成为英菲尼迪继日本枥木、美国士麦那之后的第三个全球生产基地。中国高端乘用车生产版图得以改写。

  万宝粮油有限公司投资9500万美元在非洲莫桑比克投资农业开发。目前已开发完毕并开始种植10万亩土地。

  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波兰克拉希尼克滚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89.15%的股权,现在已经“结果”。

  从非洲的莫桑比克农业,到波兰的滚动轴承,襄阳企业的每一次发力,都不断打开着与世界沟通的窗口。

  英菲尼迪实现“襄阳造”,“麦德龙”开到了家门口……世界500强的每一次落户,都让襄阳这块投资宝地的含金量再一次提高。

  据统计,2014年,襄阳市进出口总额19.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4%。

  设立20亿元的汉江产业基金,向实体经济定向输血。支持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研发、孵化等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创业项目发展。

  14个特色产业园区全面开工,6个特色产业集群成为省级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襄阳还首次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城市、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让襄阳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襄阳,也让本地企业底气十足,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记者 熊丹青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