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企校深度融合助推武大吉奥走向欧洲市场

27.11.2014  12:19

今年8月25-27日,武汉市知名地理信息服务企业——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驻芬兰大使于庆泰、芬兰国家科技创新局官员、瑞典国家住建部及卫生部部长、耶夫勒堡省省长以及武汉市领导的见证下,分别在芬兰埃斯波市及瑞典耶夫勒市宣布成立武大吉奥芬兰分公司和瑞典分公司。这标志着我市首家地理信息企业正式进军欧洲市场。

武大吉奥成立于1999年,是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公司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是以空间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拥有国家甲级测绘资质、计算机系统集成二级资质、国家 AAA级信用资质,通过了CMMI3、ISO9001和ISO27001体系认证。产品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信息产业重大发明奖,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司拥有的自主版权的GeoGlobe软件是我国首批推出的能够实现无限制数据量的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的软件,主要技术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

从一个注册资金500万元、数十人规模的初创型企业发展到现在注册资金8320万元、年收入过亿元的知名企业,武大吉奥15年发展历程,就是校企深度融合,不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历史。”该公司常务副总裁宋爱红这一段话说得掷地有声。

从“项目合作”到“共建利益共同体

武大吉奥的核心技术来源于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的科研成果。正如龚院士所说:“作为一个比较实用的科学技术和领域,研发成果要有用,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所以我们成立了吉奥公司,将科技成果转化以后推向市场应用,这比写文章更重要。

武大吉奥的产学研合作中,首先是高校进行基础研究,取得科研成果,继而是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并把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校企双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了一个互为推手的良性循环。

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模式其实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宋爱红介绍,公司成立之初与高校的合作模式可以称为“你有什么,我做什么”,即高校能拿出什么样的技术成果,公司就转化什么。随着公司逐步发展,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客户资源,开始主动向高校“定制”一些技术成果,即“我要什么,你给什么”。而如今,高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入,双方从一开始简单的“项目合作”关系,发展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这一变化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而且使技术从诞生之初就更具市场生命力。

大学转化团队长期派驻公司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行为,高校和企业若要保持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必须有固定的人员专职负责产学研合作的衔接工作。在武大吉奥的产学研合作中,武汉大学派驻若干老师长期在公司任职,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衔接和管理衔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保证这些老师能够有充分的积极性。一方面,让这些老师没有后顾之忧,他们作为老师的身份,学校永远为他们保留;另一方面,定位清晰,这些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老师要起到实验室与公司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不能只为学校服务,也不能只为公司服务,而是要自始至终把学校和公司的发展很好地结合。

企业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

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成果应用,应用必须由企业来牵头,因此产学研合作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宋爱红认为,“企业管理者需要正确决策和管理企业,根据公司、市场需求,有选择、有效率地转移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迅速推向市场。并且对合作产生的知识产权要有清晰的定义”。武大吉奥产学研给高校和企业带来双赢局面:学校给企业带来了新鲜的科技血液,反过来,企业推进学校的科研进步,比如给武大学子提供实习基地、奖学金以及与市场更紧密的研究课题。企业既是产学研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座桥梁,也是负责宏观调配的指挥家,全面认识“市场导向”和“企业为主体”,是吉奥产学研合作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武大吉奥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级政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旨在充分释放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落实这些政策,亟需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相关政策起到推动科技创新的加速器的作用。

http://cjrb.cjn.cn/html/2014-11/27/content_5392870.htm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4年11月27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