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监管不能靠暴涨“倒逼”

08.06.2015  10:59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6月1日国家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后,心脏病常见药品地高辛片价格上涨了10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6月7日《北京晨报》)

  地高辛曾被列入低价药名单,在6月1日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后,地高辛价格出现上涨在意料之中,只要涨价适度,虽让患者的药费开支有所增加,但涨价能够纠正药价不合理走低,从而调动药企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对患者有利。

  这说明,涨价若是市场作用所致,则无可厚非,且应该给予鼓励。然而,假如涨价不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而是借放开药价之机、利用垄断的便利来哄抬价格,则不仅损害到患者的利益,更会对新的药品市场定价机制构成破坏。

  国内药企可以把涨价归咎于原料价格暴涨,但以此认为涨价相对合理,也是一种片面解读。事实上,国内能够生产地高辛的药企虽有多家,但原料全靠进口,而原料在6月1日之前呈普涨势态,存在借价格放开之机垄断涨价之嫌。此次涨价出现之后,相关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国内药企,但从涨价的原因可以看出,调查更应针对提供原料的公司。

  总之,药品价格放开才几天,地高辛就应声上涨10倍,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药价放开了,监管得收紧,哪些药物存在原料垄断风险,哪些存在串通涨价的可能,药价监管部门应做到心中有数,对这些“风险药品”应实施前置性监管,以求防范于未然,不能对事前的涨价酝酿视而不见,等药价已出现暴涨,才被倒逼着去监管。(罗志华)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