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荆楚百川——图文:震古烁今汉北河

29.11.2016  16:02

图文:震古烁今汉北河    

 

湖北日报讯图为:汉水河下游水面平静。

图为:汉北河示意图

图为:百年古塔屹立河岸。

文/记者张爱虎通讯员王翠荣刘振宇刘定旭图/记者杨平张鸿视界网郑毅摄

河名释名

汉北河是1969年至1970年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新河,因为在汉江以北而得名。汉江以北至大洪山南,俗称汉北地区。

河流档案

汉北河上游叫天门河,源出大洪山山脉东南麓京山县孙桥镇朱家冲,穿过长约10公里的石门水库,南流至天门渔薪镇杨场转向东流,于天门市万家台折向北进入人工河道(汉北河),东流沿途北岸(左岸)纳入溾水、大富水等支流,于汉川市新河镇新沟闸注入汉江,全长237.6公里,其中汉北河92.6公里。

汉北河,由天门河下游人工改道而来,是一条年轻而古老的河流。说她年轻,是因为她从出生至今,仅仅47岁;说她古老,是因她从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源头流淌而来,历久弥新。貌不惊人的汉北河,却蕴藏着震古烁今的传奇。

二十万人开河苦尽甘来闻名神州

今年的7月,天门汉北河受到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第六轮强降雨,主要集中在汉北河上游的荆门屈家岭、大洪山南麓一带。后来经测算,这场大雨,降水5亿余立方米。

巨量洪水来袭,汉北河水位暴涨,迅速超保证水位,一再刷新历史纪录,最终汉北河大面积漫堤,沿线的天门、汉川、应城合计数十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被迫破堤行洪,人员紧急转移。这样的灾情,有专家称500年一遇。

洪水过后,大量房屋倒塌,良田绝收。党委政府时刻挂记在心,复产重建安抚节奏紧密,灾后社会情绪稳定。

这是一条灾难深重的河。

在人工开挖汉北河之前,天门河经常泛滥成灾。天门市水利志记载,有清代267年里,水灾年份共计123年,平均2.17年一次水灾;民国的37年中,水灾年份15次,平均2.46年一次水灾;新中国建立至1998年的49年间,水灾年份共计24年,平均2.04年一次。

正是水患灾害频发,长期以来,当地居民流离失所。清末与民国期间,不少灾民打着三棒鼓、唱着莲花落四处乞讨,甚至流浪海外。

天门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内陆侨乡。全市侨务工作对象16.2万多人,其中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有8万余人(含改革开放后以知识移民为主的新移民2000余人)。

笔直向东的汉北河,流淌过一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慷慨历史。

建国初期连年水

患,促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定决心开挖汉北河,将天门河下游改道,将水灾区变成鱼米乡。

1969年冬开始,经国务院批准,天门集中20万劳工,人工开挖汉北河。时过近半个世纪,许多人对那时的人海战术仍记忆犹新。

蒋场镇71岁的张家海回忆往事时说:“不知那时吃得是什么亏!”那时不说缺少机械,就是木板车也很少,初期干活全靠肩挑背驮。

汉北河经过张家湖、龙骨湖、老观湖等湖区,建设者们历经艰辛,劈湖成河。时任天门县汉北河一期工程副总指挥的邓培均,如今已含饴弄孙。他介绍,用湖底淤泥构筑的河堤,随筑随垮,无奈之际,人们将棉秆、芦苇等秸秆放在堤底做基础,再逐层覆盖淤泥,终于筑成不倒的大堤。

资料显示,工程建设后期,有少量的绞车运用到建设中。仙桃、京山等地的农民也积极支援。1970年5月29日,汉北河一期工程竣工通水。文汇报为此刊发报道《大型人工运河湖北省汉北河竣工》。

汉北河开挖成功,加上大洪山南麓修建石门、石龙、惠亭等多座水库,天门河肆意泛滥的历史从此改写。原有的天门河水撇过汉川市的汈汊湖,改道由汉北河入江。汉北河沿线一带广袤的低湖田被改造成良田,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央财力支持下,汉北河开挖第二道河床,形成独特的双河道景观。汉北河大面积平滩灭螺,沿线乡镇推行以机代牛,血吸虫发生率大幅下降,汉北河的水利功能进一步发挥。

开国立派国事文章光耀千古

这是一条不平凡的河流,千百年来,河畔繁衍生息着一群不平凡的人物。

应城市作协主席朱木森介绍,在汉北河支流大富水蒲骚故城遗址,闪耀着2000多年前蒲骚之役的光辉历史,在那里,拉开了楚国东进的序曲,那是楚王问鼎中原、楚国开启800年辉煌篇章的序幕。

汉北河两岸并非茶叶主产区,却产生了一位世界级茶人——茶圣陆羽。

陆羽出生于唐代复州竟陵,即今日的天门,全唐诗里收录了他著名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3岁被弃于天门西湖畔芦苇荡,为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拾得,从小学得烹茶之术。成年后的陆羽交游广泛,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从火门山(天门山)上下来之后,十九岁的少年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湖州,当时年仅24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

一部三卷十章不过7000字的《茶经》,开启了一个时代,茶由原来小范围的药用,变身为大众广泛喜爱的饮品,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三大无酒精健康饮料之一(另两种为可可、咖啡)。陆羽一生漂泊无后,但茶人们都说,他们就是陆羽的后人。

从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谢家湾走出去的世纪老人张文秋,充满了传奇故事,几乎经历了近代中国革命全过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她一生经历坎坷,曾两次坐过国民党的大牢。“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迫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与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的两次亲家缘份:张文秋的大女儿刘思齐嫁予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其二女儿邵华嫁予毛泽东次子毛岸青。建国后,张文秋曾到天门指导工作,回京山访亲探友。

汉北河流域,文脉不绝如缕。宋玉悼屈原行吟《九辨》,李白怀宋玉叹咏灵泉,欧阳修求学守孝,陈士元著书等年,钟惺、谭元春开宗立派,聂绀弩新诗自成一格。

浪花滚滚东去,多少往事如烟,不能一一记述。

汉北河一路奔涌向前,定将抒写新的传奇篇章。

屈家岭文化开启稻耕文明先河

汉北河以上的天门河历史十分久远,从上游到下游,可以追溯出我省农耕文明的源头,证实我省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天门河流域荆门屈家岭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将我省农耕文明历史推进到约5000年前,那时的天门河流域以种植水稻农耕为主,饲养家畜,烧制陶器,开始纺织。

汉北河天门段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这时的先民已经开始铜、石并用。汉北河的主要支流应城大富水流域发掘的门板湾遗址,发现大型房屋、庭院遗址,房屋、庭院墙壁上,水稻谷壳遗存明显。

稻作文化流传数千年。如今,天门市石河镇农民吴华平领创的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代耕代种稻田20万亩,合作社联社跨市连省,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吴华平续写了稻耕文明新的辉煌。

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的饮食文化,特别是蒸菜文化,独具特色,影响深远。考古资料显示,天门蒸菜历史远追石家河文化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的汉族先民就在鼎、鬲等陶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甑——就是在鼎或鬲器上造个蒸食的笼屉,上再加盖,共同组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锅。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就出土了这种蒸器。从考古发现可知,隶属于稻作文化圈的天门先民富有智慧,他们用陶甑蒸制米饭时,在米饭上放入鸡蛋或萝卜,米饭和菜同锅蒸熟,既省时间,又节能源。按照今天烹饪工艺的分类,这当是中国烹饪中最早的清蒸法。

到了夏商周时期,这里又出现了青铜甗(音yǎn),这是陶甑的演变,由陶质转为青铜质,蒸的速度加快了,蒸的方法也有了相应的改进。到了汉代,铁釜出现了,天门的蒸法又有了新的延续。后来,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述的清蒸的烹调方法和清蒸鳊鱼的做法,当是天门清蒸法的历史延伸。

蒸鱼、蒸菜、蒸肉,鸡鸭鱼肉,萝卜、茼蒿、莲藕,无论荤素,均可入蒸;粉蒸、清蒸、泡蒸、扣蒸、包蒸、酿蒸、花样造型蒸、封蒸、干蒸,“天门九蒸”代表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现在游客去天门,不可不品尝天门蒸菜。为饱口福,很多人专程来一趟天门蒸菜之旅自驾游。

2014年,天门蒸菜正式进入国务院礼宾菜单,走上接待外宾和国家重要客人的餐桌。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