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粮食供需平衡呈现五个新特征

20.03.2017  21:32

   荆州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国家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市粮食部门2016年度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粮食生产、流通及消费呈现五个新特征:

粮食生产能力增强。全市粮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38%,超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0万亩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育制种大县建设,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912.3万亩,比近5年平均数增加32.5万亩,2016年在遭遇“98+”特大洪涝灾害情况下,仍实现粮食总产37.15亿公斤。

托市政策助民增收。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各类主体收购粮食27.1亿公斤,其中,启动小麦托市库点15个、早稻16个、中晚稻86个,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2.75亿公斤,按临储价收购小麦800万公斤。由于启动托市和临储政策收购,促进市场粮价合理回升,全市农民增加卖粮收入5.16亿元。

  追求营养健康食品。调查的290个农户家庭口粮消费年人均291公斤,比上年减少3.9%;调查的320个城镇居民家庭口粮消费年人均107.1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调查农户口油消费年人均15.7公斤,比上年减少5.9%,口油消费以菜籽油为主,调和油比例有所下降;城镇居民口油消费年人均13.4公斤,比上年增加1.8%,优质菜籽油消费有所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品牌粮油消费逐年上升,城乡居民粮油消费逐步向追求口感和营养健康方向发展。

  转化用粮大幅增加。全市转化用粮10.7亿公斤,比上年增37%,主要有从东北地区及河南等省份购进的玉米、小麦等品种。饲料加工企业转化用粮增加,表明我市养殖业呈现强势增长态势。

  农户存粮数量下降。2016年末,调查农户年末人均存粮236公斤,比上年同期减少21%。表明我市农户家庭存留口粮习惯发生变化,生产的粮食先交售,再到市场上购买口粮,已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