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从武汉开始认识中国

30.03.2015  10:23

    来汉参加“武汉英国周”活动的英国新任驻华大使吴百纳,昨日专程到湖北大学访问——29年前,她首次来中国,便在这所大学担任英语外教一年。“从这里,我开始认识中国。”她说。

29年前在湖北大学教英语

    “这是我上任驻华大使以来首次到访武汉,但事实上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武汉。”吴百纳说,自己和武汉渊源颇深,曾于1986至1987年在湖北大学教授英语。
    1983年,吴百纳从苏格兰名校圣安德鲁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她以外籍专家身份经由中国外国专家局选拔推荐,获聘湖北大学外语系外教。那是她首次来到中国。
    “很高兴回到湖北大学,29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是杨老师去广州接我。”昨日,吴百纳步入湖北大学会议厅,一眼认出学校退休教师杨夷平等多位老同事。
    “她在课堂上引入角色扮演形式,引导学生模拟去银行办理业务、去医院看病等场景,教授在国外生活中常用的对话,这种教学模式在当时很新颖。”杨夷平向记者回忆,当年,吴百纳教授湖北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写作和英国文学课程,她因备课认真、上课方式活泼受到学生欢迎。
    “从那时起,我认识了一批很好的中国朋友。”吴百纳说,自己至今仍与多名湖北大学同事保持联系。2004年,她在担任英国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期间来汉出差,曾抽空到湖北大学作“中英关系发展前景”讲座。曾旁听讲座的教师回忆,当时吴百纳已显出重视发展对华关系的外交理念。
    吴百纳担任英国驻华大使后,中英媒体报道中均称她曾在“武汉大学”担任英语教师。湖北大学一位老师说,这可能是由“在武汉的大学”误译而来。

从武汉开始认识中国

    “如果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很难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吴百纳昨日对记者说:“在湖北大学任教期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正是从武汉开始认识中国。”
    吴百纳回忆说:“记得春节时,我和其他外教一起从武昌火车站坐火车去了很多地方旅游,就这样我们了解到中国那时的发展状况。”
    当年与吴百纳共事的湖北大学教师昨日见到她时,仍亲切地称呼她的英语音译名“小芭芭拉”。原来,吴百纳在湖北大学任教期间,与另一名美籍外教同名,为便于区分,年纪较小的吴百纳被师生称为“小芭芭拉”。
    带着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吴百纳回到英国后开始系统学习中文,并在汉语老师建议下,把中文名改为“吴百纳”,取自中国成语“海纳百川”。吴百纳认为这个名字很适合自己。
    在湖北大学校史馆,吴百纳面对校园沙盘模型,试图找到自己当年上课和居住的建筑,但多次尝试均认错了。她感叹,湖北大学及武汉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记得当年只有一座桥连接武昌和汉口,但现在长江上已有8座大桥。”昨日下午参观武汉规划展示馆后,吴百纳惊叹于武汉的发展速度。她表示,将全力推进武汉与曼彻斯特、武汉与英国之间在经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英国驻武汉总领馆将开设文化教育、经贸能源和签证业务三大业务部门,将更多英国企业带来武汉,同时帮助武汉企业以英国为跳板走向欧洲”。
    吴百纳说,作为英国驻华大使,她身负重任,将致力于推进中英两国交往合作,而在武汉及中国其他地方工作的经历,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

    链接>>>

    吴百纳首次来中国  不倒时差先游泳

    1986年10月1日,吴百纳从英国飞抵香港,随后转乘火车到广州站。湖北大学教师杨夷平拿着印有到站时刻的电报和吴百纳照片前往接站。
    因当年没有手机等及时通讯工具,杨夷平在国内和香港到达厅之间辗转半个小时后,终于凭着照片辨识出坐在行李箱上等待的吴百纳。由于突降大雨,她的一头栗色短发被雨水淋湿。
    杨夷平介绍,吴百纳到中国第二天还没倒时差,就提出想找个地方游泳,最后在广州越秀公园内一个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找了一个标准泳池。“当时泳池的救生员看见外国人要下水非常紧张,担心出意外,没想她的泳姿非常标准,蛙泳、仰泳、自由泳样样在行,毫不逊色于专业运动员,畅游了1个多小时才起水。”
   

    原文链接: http://cjrb.cjn.cn/html/2015-03/27/content_5429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