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5.09.2014  09:59


 

图为:解读专家:龚胜生

   湖北日报讯 记者付勤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形象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记者专访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龚胜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原文精要

   2013.04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想一想,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2013.05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013.11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2013.1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观点集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环顾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至今没有恢复。英国是最早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著名的“雾都”。一九三〇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殷鉴不远,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文明

   记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该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说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龚胜生: 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有赖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种种危机更加突出,而且不约而同出现。发达国家走过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可能继续下去,必须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走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坚强基石。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要求,关乎中国人民福祉的大计。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再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无不体现了执政党的与时俱进和高瞻远瞩。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兴邦富民的重要基石。

   人们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追求

   记者: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观念转变?

   龚胜生: 人类发展的目的,大而言之,不外乎两个: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生态文明在强调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更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总是会向往着更高的生活质量。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观念的转变,概言之,就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的追求。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再到生态文明建设,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任何发展,如果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能改善人的生活质量,都是毫无意义的。目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罪魁祸首。与此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成为了人们追求有质量生活的重要期盼。现代文明发展道路一直被概括为“三个生”,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应该还有一个“”——生命健康。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都要为生命健康服务,没有了人们生命的健康,就不可能有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和生态的良好,即使有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命健康的基石,习总书记视之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语中的。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记者: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否不可调和,它们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和协调?

   龚胜生: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种模式。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了能有更多资源投入到保护生态的行动中,而生态保护好了能更加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发展的质量。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对于政府官员来说,首要的就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禁绝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同样重要的是要树立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负责任地生活”,积极投身到环保监督和生态建设中去;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则要形成生态文明的企业文化,坚持“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

   将更多人纳入生态建设的主体

   记者: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建设应当如何系统化推进?

   龚胜生: 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列重要讲话精神揭示,生态建设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些是从生态建设的基础、空间、内容和制度层面上来立论的,即从生态建设的客体来说的。

   生态建设的内容有了,目标明了,制度全了,是不是生态文明就能一蹴而就了呢?未必。这些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必须尽可能多地造就生态建设者和调动一切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把政府决策者、企业生产者、市场调节者和公众参与者都纳入生态建设的主体,并使他们都能具备生态建设的知识、意识和能力,同时自觉地、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生态建设之中去,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才能走得又好又快。

   真正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

   记者: 在沙漠中排污,向地下水排污,越来越严格的环评监控之下,我们看到仍有很多污染源在肆意排放,并且更具隐蔽性。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如何才能得以落实和推进?

   龚胜生: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实施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九十年代末就实施了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是回过头来看,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程度还很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没有根本杜绝;三是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还没有付诸实施。反映在生态建设主体上就是三个方面的缺失,一是企业的生态道德缺失,二是市场的生态调节缺失,三是政府的生态责任缺失。许多企业还在干着类似向沙漠排污的“断子孙路”的勾当,许多政府官员还守着“唯GDP论”的信条,而市场的生态补偿机制也尚未建立。

   如何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呢?首先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其次是要建立资源与环境决策与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终身追究其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再次是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的管理制度,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实施好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损益的惩奖机制,以及资源环境产品的市场准入和约束机制。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