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吾师:爱,是心灵的“捕手”

10.09.2018  16:22

策划|统筹:肖珊

执行:吴霜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撰文:庞慧欣、马白璐、王晨语、吴霜

插画:吴霜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诚然,你囿于书山,捶胸顿足难寻来路时,他为你指点迷津;你困于一隅,重峦叠嶂遮蔽视野时,他携你登高望远;你踌躇不定,行为处事难觅准绳时,他立身立心作则……在学生的成长路上,老师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

梅贻琦有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煌煌珞珈,百二十载,能长久立于中州之地,与大师骈兴错出、文脉薪火相传不无关系。而学子负笈于此,耳濡目染,受大师熏陶,得佳师指引,感到幸运的同时,难免想乘笔兴述之以文。

历览师心满腔热忱处,是孜孜育人不辍的至诚之心,正如同“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一样,耸然挺立,不惧风霜。珞珈山上郁郁葱葱,归根结底,澄澈赤诚的师心是这生命的源泉。

  神算子”,解开学生的迷惘与犹疑

在引导学生发展方面,老师既是良师益友,又是人生导师;不仅解答学生在钻研学术过程中的疑问,更是深入了解、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力。

文学院肖圣中老师深得学生爱戴,被学生称为“肖大仙”,这源于他的“算命神功”,不仅对人的判断十分准确,而且还会给出很有可行性的建议。有的同学慕名而来,甚至全班组团“求算”。

肖圣中坦言“算命”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源于平时对学生的细心观察和热心关切。“我的判断和建议最重要的是靠日常细微处的观察和我对这个人的了解。”肖圣中“揭秘”。比如他曾准确判断出一位女生年纪很小就出来工作,其实他是根据这个女生的外号“小不点”推断出来的。

他的“神算”又让他与学生有了更多沟通和信任,师生之间互通有无。文学院2017级学生杨晨谈到:“下课后,肖老师常与学生聊天,不少同学乐于与肖老师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向肖老师倾诉课业上遇到的挫折,请肖老师指点人生选择上的迷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肖老师身体力行,为一个个年轻的灵魂指示方向。

水利水电学院彭虹老师也是对学生关怀备至,做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彭虹认为,答疑解惑不限于专业知识,其他道理自己也有责任传与学生。

“我们向彭老师请教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她强调团队意识。独木不成林,彭老师指出,新时代的合作,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不同性格的人吸纳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发挥1+1>2的效果。她的课上,我学到了人生哲理。”学生李雪雯说。

老师们尽己所能,为学生指点迷津,驱散学生的迷惘与犹疑。而他们的翩翩师者风度,本身就给学生以启发和指引,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有个性”,他们的课堂引人入胜

不管是坚持传统还是追随潮流,老师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让课堂更加引人入胜。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温兴琦老师在《企业战略管理》课堂上写下满满一黑板精美工整的板书,走红网络。在温兴琦看来,设计合理、漂亮规范的板书,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带给学生美妙的享受;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温兴琦也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认真投入的品质传递给学生。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级学生曹昊,对温兴琦的印象是: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教学严谨;善于将理论教导与实践相结合。“课后带我们去光谷参观企业,体会优秀的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感受管理学的魅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王佩华表示,温兴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还不仅在于他课堂上清晰充实的板书,“温老师每节课都会提前备课,根据时事更新授课内容,并且考虑本科生的知识量,将专业知识和适当的娱乐相结合,使课堂张弛有度。

在“知乎”上,一位同学用“膝盖跪碎”(指非常服气、膜拜)来形容自己上哲学学院苏德超老师《形而上学》课的心情。

每当苏德超抛出一个现实事件或者哲学悖论时,教室先是陷入安静的思考,随后有人举手发言,苏德超还会提出追问和反问,也有同学会提出支持或反对,进入激烈的辩论。这是最让学生课后回味的地方,既为课上的唇枪舌剑感到刺激,又为问答中的思想交锋感到酣畅淋漓。

下课后,学生们还会围着讲台继续和苏德超讨论,甚至一路跟着他边走边聊。直到路人都快走光了,苏德超才打断学生群情激愤的讨论,坚决地停下来说:“不能再往深里讲了,不然今天晚上咱们都回不去,只能睡这了!”又偶尔,他讲到某个地方微微一笑,说:“这里其实还有两个辩驳派,但我们没时间展开了。

这一边,本科生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如火如荼;另一边,研究生的课堂上,任课老师把赛事变成了“活教材”。

武汉大学国家“千人计划”学者陈锐志教授带领的团队,就将参加室内定位领域难度最高、测试最严、影响最大的世界级赛事——PerfLoc,设计成一门面向研究生的研究学分课。

沿袭了陈锐志在国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各个小组每两周要作报告,分小组汇报各自的进展和问题,寻求老师和其他小伙伴的指导和帮助,讨论完又带着各自的任务回去继续推进整个项目。学生感受到从一个公式到做出一个东西的全过程。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2016级博士生旷俭谈起感受和收获说:“实际的动手过程可以用学习到的理论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对公式原理的理解能力,都比之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此次比赛拿第一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营造原始创新的氛围。”陈锐志希望,通过一流的环境培养一流的学生,最终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营造完整的原始创新生态链。

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最新的海量知识和信息,教师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挑战。老师们不断探索,为的是给学生们呈现更加充实、有趣、深入的精彩课堂。


段子手”,打开迷人的广阔世界

在武大,老师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讲授知识与观点,传播思想和见解,或是妙语连珠,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深入浅出,将同学们带入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未知世界中。

外国语言文学院的老师们不仅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还带领他们感受异域文化,领略别样情怀。

戴丹妮老师,我怎么可以把你比作夏天”,对于戴老师,学生用莎翁的诗形容她。戴丹妮用自己的魅力,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莎翁、品读莎剧的窗户。

她指导《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组期间,和学生一起吃盒饭、为他们做后勤,在排练间隙畅谈她的求学经历和对戏剧的独到感悟,用专业知识指引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原著、融入角色。戴丹妮的学生、本剧演员苏新韵说:“对于我们非专业的戏剧爱好者来说,在专业人士面前展现自己对莎剧的理解比较困难,而戴老师总是耐心地帮助我们。经过她的指点,我们会慢慢找到感觉。她对莎剧的热情也总能感染我们,让我们对戏剧与表演有更深的热爱。

丹妮老师还很支持对莎剧的多元演绎,很愿意倾听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学生演员石安妮表示,“在与她的探讨中我得以对莎剧产生全新的认识。

理工科常给人“不近人情”之感,但在老师的生动演绎下,“冷冰冰”“硬邦邦”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变得美妙温暖。

天文学的乐趣不在于答案,而在于使劲想的过程。”赵江南老师来自电子信息学院,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宇宙新概念》开课时即在全校掀起热潮,选课名额一席难求。赵老师把天文学的专业知识,自己的工作体验都化作喜闻乐见的小段子,被同学们称为“幽默大师”。

选修了这门课程的2016级学生胡昱慧是文科出身,她本以为自己会面临高深的天文知识的障碍,但她的疑虑在进入赵老师的课堂后烟消云散了。“赵老师的讲解非常有意思。宇宙、时空、探索与发现,都触发了我的思考与感动。

著名科学家霍金逝世时,赵老师适时推出《霍金的宇宙》慕课,并在导论上用深情的语调讲到:“我们需要缅怀他的存在,铭记他的伟大,更需要了解他的智识,追寻他的洞见……是对无垠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梦想,让智慧的火光传续,让人类的灵魂自由。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下,一群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讨论。“为什么鹦鹉洲大桥要修建三个桥塔?”“桥梁设计要怎样兼顾民族风和时尚感?”……这是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万臻老师开设的《中外桥梁美学赏析》课程的校外课堂,旨在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桥梁设计是如何贯彻理念,协调元素,达到与自然和人文和谐的。

人永远处于多变的环境中,知识的掌握应该是广泛的、无限制的。课外的体验和阅读不同于教材,不是让大家接受现有理论,而是鼓励大家去理解、评价、分析、判断。”这是万臻常说的一句话。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学生汪霖在结课时依依不舍,“感谢万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的历程。

在学识渊博、人生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广阔世界的舞台上自由游走。正如万臻所言:“让学生对自己少些限制,少些对未知事物的惧怕,去发掘知识的相通性,思考辨析的相似性,既享受乐趣,又获得成就。

   

重传承”,立身立心代代传递

武大学风严谨,老师立身立心,教书育人,代代传递。

国际软件学院唐存琛老师被评为“2016年最严谨治学老师”时坦言,“我只是做了传承,这是我们武大治学作风的传承。

每次给研究生开第一次班会,唐存琛都会讲自己和导师之间的两个小故事——

读硕士时,唐存琛进实验室做实验,调试设备里的电路板,有很多长的金属管脚,他就全部放在桌上。导师过来看到了,语重心长地说:小唐啊,这样做很危险,假如某个导线把两个点短路了,你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了,轻则达不到预期,重则烧坏设备。”同时,导师告诉他该怎么做。

读博士期间,唐存琛写了一篇英文论文,要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导师看了论文后,要求他提供中英文两个版本,看看中英意思是否一致。并且,导师在修改过程中,帮他改了标点符号,并指出区别何在。

如今治学教书,唐存琛彻底延续了这种严谨精神。“超过我”这三个字,是唐存琛对学生的寄语。

文学院于亭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许多学生毕业多年,仍时不时回母校与他小聚,线上线下交心谈心。

于亭的恩师宗福邦先生,亦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于亭说,宗老师的突出特点是奉献,“他一生从事音韵学术,绍继‘章黄学派’的学术脉络,也继承清儒实事求是、朴实无华的考据学风,敦兹实学,谢彼虚谈。

于亭从恩师那里传承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深深影响和启发了学生。文学院2016级学生原昕读大一时,被五花八门的活动砸晕了头,陷入迷茫,与于亭聊了一个多小时、了解于老师的求学治学经历后,明白了自己该怎么规划大学生活。从此原昕就有了伏案读书的习惯,甚至常常到深夜一两点。

基础医学院的侯炜老师也表示,在求学途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自己科研路上的引路人,让他受益至今。其中,孙瑜教授教给了他最基础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在他考研时一直给他指导和鼓励;杨占秋教授很有时间观念、勤奋刻苦,每天晚上七点半,都能在他的办公室找到他,几十年如一日,甚至包括节假日。

在研究生王辉的印象中,导师侯炜工作起来不分寒暑假,即使是国庆等假期也照常工作,春节也只休一两天,晚上常常十点多还在工作。当她遇到问题时,侯炜不是立马告诉她如何去做,而是给她指明方向。

每年春节后,侯炜会在给学生的新年寄语中,对他们前一年的学习给出中肯的评价并提供建议。“侯老师真诚地关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王辉感慨,“能遇到侯老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来源:武汉大学报1473期3版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