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十堰市残联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7.11.2018  18:0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十堰市残联党组服务全市工作大局,聚焦精准扶贫重点任务,坚持抓党建促残建、抓党建促脱贫,通过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聚合各种帮扶资源,用真情实招帮助贫困残疾人排忧解难,为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已有35165人脱贫。

形成齐抓共管大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近年来,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市残联党组对照部门职责,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党建工作计划,列入党组理事会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部室负责人年度履职尽责责任清单,并实行“一岗双责”,强化日常监督考核和年终综合绩效考评。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及相关部室责任明确,分工更具体、更细化”的领导责任机制,为助力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统筹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县市区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的指导,自2015年以来,市残联结合实际,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村残疾人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十堰市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等。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目前,有125913人自愿申请办理《残疾人证》,其中52673名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被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范围。不仅如此,我市残疾人脱贫攻坚的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涵盖康复服务、特殊教育、就业创业、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方面面,为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聚沙成塔,聚水成河。目前,残疾人扶贫已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大框架之中。市、县(市、区)均成立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分工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全市形成了齐抓共管、真帮实扶,合力推进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格局。

织密助残惠残保障网

实行政策兜底,是保障残疾人尤其是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的关键。作为推动该项工作落实的桥梁纽带,市残联坚持创新思路,既打好“配合战”,又出好“组合拳”。

配合做好“两项补贴”发放工作。自我市2016年全面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即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专项制度以来,市残联按照职责分工,本着“精准识别、应补尽补”的原则,指导县级残联精准办理发放残疾人证、精准识别残疾人等级,密切配合民政、财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纳入”,实现“应补尽补”保障。截止2018年9月,全市共有26263人享领残疾人生活补贴,46584人享受护理补贴政策。

积极推进“阳光家园计划”。制定了《十堰市“十三五”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十堰市“阳光家园计划”项目管理手册》、《十堰市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标准》、《项目管理规则》等系列制度,明确了工作流程,加强了对项目实施的资金监管、绩效评估和托养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为托养对象提供优质服务。2016-2018年,市级共为825名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救助服务,使他们和健全人一样享有阳光沐浴。

落实好扶残惠残兜底保障政策。各级残联组织从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扶贫、就业、托养等重点工作入手,通过争取实施财政扶持项目、部门特惠政策扶持、社会志愿助残帮扶等措施,全力保障残疾人基本生产生活,促使残疾人整体民生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今,动员社会力量以“帮、包、带、扶”等形式扶助贫困残疾人,已成为我市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铺平就业致富康庄路

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市残联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突出抓好项目扶贫和技能扶贫,增强残疾人自身“造血”功能,加快增收脱贫进程。

通过采取扶贫带动措施,扶持残疾人品牌基地,培养残疾人致富能手。在全市实施扶贫项目带动工程,在每个县(市、区)扶持建立了1-2个辐射力强、带动面大的残疾人扶贫基地,每个基地至少带动10户以上残疾人贫困户。其中,郧西县观音镇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成功开创了“公司+基地+残疾人”脱贫模式,带动全县5个乡镇、800余户残疾人发展铁扫帚产业,该模式被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

通过开展残疾人技能技术培训,实现残疾人脱贫而且不返贫。本着让残疾人“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的原则,市、县残联免费举办了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林果茶栽培、科学配种施肥、电脑打字、家电维修、美容理发、炊事烹饪、机械修电、盲人保健按摩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班。期间,还为持证贫困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支持,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脱贫。其中,竹溪县残联依托该县蒋家堰长梁茶场建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平时培训残疾人种茶、制茶技术,在采茶季节吸纳近百名残疾人采收鲜茶,走出了在家门口“劳动扶贫、技术致富”的路子。

通过发展电商等新型模式扶贫,拓展贫困残疾人增收途径。市、县残联针对包括截瘫患者在内的贫困残疾人,免费举办淘宝电商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地方土特产品,从而达到增收、脱贫甚至致富的愿望。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近百名残疾青年参加电子商务培训,15名残疾人走上了“电商”之路,其中9人成为领头人。竹山县扶持一批脊髓损伤者在轮椅上“玩转”电商,实现了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播种精准康复新希望

为让更多的残疾人享受到精准康复服务,扩大康复服务覆盖面,市残联连续多年精心实施以残疾预防和救助为重点的康复项目,满足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愿望,增强了残疾群体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信心。

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近三年来,全市有2157患儿在定点康复机构和医院得到康复训练或医疗救助;44名贫困听障儿童每人免费验配了两台全数字耳背式助听器;6名0至6岁听障儿童免费享受了人工耳蜗手术救助,极大地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不仅如此,在市残联的协调推动下,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将扩面提标,更多的残疾儿童将获得救助。

推动特殊重点康复项目惠残。截至2018年9月底,各县市区共有2196名精神病患者享受门诊服药补贴。同时,各地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后仍有困难的急性期贫困精神病患者住院给予3600元/年的医疗救助。另外,白内障扶贫复明医疗救助项目也得到明确的政策补助,结合医保,县市区残联每例手术补贴500元,其余由定点医院承担,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精心组织实施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项目,成立十堰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市脊髓损伤者重度压疮创面修复中心;各县级残联也普遍建立“希望之家”,为截瘫患者提供生活重建、康复训练、医疗救助和辅助就业服务。目前,有96人得到有效救助。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国残联、中国肢协、省残联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争取中国肢协支持,携手美年大健康十堰分公司连续两年实施“爱无疆•起于行”健康公益活动,为130名残疾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通过加强与卫生计生部门协作,已有40769名残疾人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实现了残疾人零距离、低支出就医。

取得扶贫帮建新成果

根据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统一安排,市残联、市无线电管理处、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等五家单位负责黄家村“四双”精准帮扶工作。该村地处茅箭区赛武当保护区管理局,系高山偏远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192人。精准扶贫前,黄家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多元,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市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紧扣市委、市政府扶贫战略安排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单位职责作用,紧密团结协调乡、村、驻村各单位和社会各方扶贫力量,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立足村情、因户施策,多点发力、合力攻坚。在市残联及各扶贫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12月,经省、市考核验收,帮建村黄家村已率先整体出列。之后,市残联坚持巩固提升脱贫质效,推进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确保驻点村全面振兴,所有帮扶对象真脱贫、不返贫。截止2017年底,通过“扶贫搬迁一批、产业发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务工脱贫一批、教育扶贫一批、保障兜底一批”的精准帮扶,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29元,村级集体收入23.9万元,超过脱贫经济指标。

脱贫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残疾人掉队。现在,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十堰市共有各类残疾人28.6万,其中农村残疾人22.07万,占残疾人总数的77.17%。目前,在建档立卡持证残疾人中还有17508人尚未脱贫。因此,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任重而道远。当前和今后,市残联将以更加负责的担当、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促进新时代全市残疾人事业更好发展,为推进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进程作出积极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