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聚焦】“楚才模式”在实践中砥砺前行

26.06.2015  19:28

七年探索   效果初现

“楚才模式”在实践中砥砺前行

      近来,2011级楚才计划理科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郑理文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袁威正为前往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做着准备,自从被北大录取,他俩就成了学院里的“小明星”,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2011级楚才计划理科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曹磊磊也是好事连连。4月,他如愿收到了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5月中旬,他的论文《高性能Au/石墨烯纳米材料一步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及其在无酶葡萄糖传感器中的检测》被《传感与检测技术》(Sensors and actuactors)收录,成为他在SCI期刊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早在2014年,他的论文《石墨烯/贵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无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就被《Electrochimica Acta》收录。
    毕业季来临,楚才学院新一届的毕业生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学院2011级70名学生中,36人成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4篇高水平论文被SCI收录,该院学生还揽获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国家银奖、省级金奖、“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MBA专项赛国家金奖……学习拔尖、科研突出的学生不断涌现。“群星现象”的背后,与我校本科培养模式的探索发展密不可分。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学校先后建立了中文基地班、化学生物学基地班、文科人才试点班和工商管理试点班。2007年5月,学校正式启动楚才计划,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为目标,成立楚才学院,使之成为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支撑点、教育改革创新的实验田、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区。
    如今,楚才学院已走过七个春秋,向社会输送4届毕业生。2008级97人、2009级72人、2010级76人目前分别有51人、35人、38人在国内外继续深造。通识教育、专业自选、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制、游学计划等一系列开创性措施开始发力,“楚才模式”正助推我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工作在实践中前行。

通识教育夯基础 专业分流自由选

  从2008年9月,楚才学院招收第一届学生开始,学院学生的入门课便是通识教育。学院允许学生选择带专业学习,也可以只按文、理大类学习,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生入学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根据安排,学院开设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体育艺术类通识课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我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选修课程。
    课堂以外,学院注重学生批判意识和辩证思维的培养,依托“楚才讲坛”, 邀请造诣深厚的知名学者、校友、学科领军人物为学生作报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走进学术前沿,营造富有浓厚文化内涵、丰富思想给养的学院氛围,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楚才讲坛、大学导航与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科研创新活动一起,都被纳入学分记载,学生参与踊跃,打造出“楚天论坛”、“楚文天下”等以学术交流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建立“天问”读书社团以及各类科研训练和学术研究团队。
     
    为了便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学生日常管理,楚才计划班的学生大学四年都会集中住宿,这让他们在生活中也能跨学科交流。 楚才学院常务副院长秦明君认为,通识教育很有必要,过早地进入专业学习容易限制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宽。在现行的高考录取方式下,我们没有给考生提供充分认识自身兴趣特长和了解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的空间,很多人都是盲目从众地选择专业,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教育效果。通识教育和自选专业则能很好地保护学生专业志趣。
    楚才计划班学生在进入大二前,都要经过专业分流,学生可以根据志趣提出选择意向。这一举措让许多学生受益,曹磊磊就是其中一个。2011年,曹磊磊以生物科学专业身份进入楚才学院预科班。但到大二分流,他将注意力从生命科学学院转移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选择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专业对我更有吸引力。”曹磊磊说,大一时,他尝试选择了材料物理的基础课,一年下来,发现自己对材料专业的兴趣更大,才选择了换专业。
    通过自选专业,2009级楚才计划理科班的陈笑风也找准了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因为化学成绩优异,高考后填报了化学化工专业。进入楚才学院后,因为一门C语言的通识课,让她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便在大二时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今,在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深造的她,对当初的决定颇感幸运。
    通识教育阶段对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让学生选择专业更理性。专业选择上的自由度,让学生动力很足,有的学生换了三次专业,但专业自选并非任意更换,学生每次换专业都要经过学院评估、考核,合格后才能更换。

培养方案“私人订制” 导师制“全程追踪”

  专业分流以后,学生在各专业学院进行学习。目前,学生分布在16个学院58个专业,学院会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给予其在课程、科研、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
    在这样的模式下,楚才班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只要修完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课程学生可以跟导师自行商议决定,培养方案做到“私人订制”,一人一个培养方案。和其他普通学生相比,楚才学生的总授课学时适当压缩,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参考书、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的指导。而之所以这样,背后源于一个理念的支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导师制是楚才学院重要的基本制度之一。在专业导师制的基础上,从2013级开始聘请一年级导师,实行全程跟踪,全方位指导。学院导师不光要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和专业选择,还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更重要的是,导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潜力,帮助学生认清发展方向,制定学业规划。
    曹磊磊说,他在本科阶段能发表两篇SCI论文,与导师制的作用密不可分。大二分流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时,他选择了材料物理系何云斌教授为导师,研究纳米方向。此后,他得以提前进入实验室,边学理论知识边跟着导师做项目,搞科研。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导师还让他去选择了化学和生物实验课程,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陈笑风认为,对于准备读研的同学来说,导师制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在科研方面提前上手。本科期间,她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两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一篇《基于Howland电流源的精密压控电流源》还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有了科研基础,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她感觉得心应手许多,先后发表SCI论文一篇、EI论文一篇。
     
    学院先后有6位同学进入浙江大学读研,在学院负责人前往该校调研时,他们表达了相同的感受,表示深受其益,如2008级楚才计划理科班夏丹玉同学,为化学专业直博生,现已公开发表学术成果6篇,其中2篇以第一署名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杂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polymer chemistry》上发表,影响因子达到6.718和5.368,导师对楚才学子优秀的科研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赞誉有加。
    除了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院还积极申报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更高层次的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科研成果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仅在2014年,学院学生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各1项。除曹磊磊以外,2011级楚才计划理科班化学专业学生罗成的论文《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光化学传感器检测癌胚抗原》在《RSC Advance》(SCI二区)上发表;2012级楚才计划理科班高分子材料专业郑迪威发表的论文《纳米孔药物载体的黏度增强释放效应:现象和机理的研究》在英国皇家化学会(RSC)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SCI一区)发表(影响因子6.626),这一成果破解了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被楚天金报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弹性学制显优势 游学项目现成效

    在个性化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出台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根据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后,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提前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或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弹性学制带来的益处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制长短,能很大程度上节约时间成本,以便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其他知识学习和实践。2011级楚才计划文科班会计学专业的王巍目前正做着出国前的准备,再过几个月,他就将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他钟爱的会计学专业里继续深造。他介绍,本来大四上学期才能修完的课程,他在大三以前就修完了大部分学分,大三时他在一家会计事务所进行了半年的实习。
     
    在弹性学制的作用下,游学项目近几年备受学生追捧,效果也逐渐显现。从2012年起,学院为了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启动游学计划,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以及与学校签约合作的中外高等学府在内的多所知名大学都成为我校学生的游学、留学目的地。学校通过学生交换培养计划、学生短期访问计划,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等,组织学生在国(境)内外参加游学和暑期课程学习。至今,学院参加国(境)内外高校游学和暑期课程学习的学生已达100余人次。
     
    关于游学, 2010级楚才文科班哲学专业的贺腾深有感触。2012年,他作为首批三名学生之一,被学校推荐到北京大学游学。在北大的一年时间里,他接触到很多哲学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收获了学科前沿知识和宝贵的人生体验。最终他凭借自身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勤奋学习的实际表现赢得了北大教授的青睐,突破北大该专业不接受非211、985高校保送生的限制,成为楚才学院保送北大第一人。
    与贺腾一样,郑理文在北大游学的经历也成为自己学习生涯的转折点。“能被北大保研,大三游学经历功不可没。”他说,在去北大之前,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去北大读研。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北大浓厚的学习氛围,一年学习时间里,郑理文经常泡在图书馆。日常交往中认识了许多同学,眼界和知识面得到扩展。期间,他还去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事了许多应用研究,做了一些课题。在跟老师的交流中,他发现自己离北大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经过一番努力,他得以进入北京大学读研。
    正在武汉大学游学的2012级楚才计划文科班新闻专业的张怡晟同学深感幸运,正是抓住中央电视台在武大招收实习生的机遇,过关斩将,获得在央视一套实习的机会,这段经历将为他学业及专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迎难而上促改革,多措并举谋发展。任何改革的推进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楚才模式”同样如此。由于自由选课制度本身的要求,自由选课机制的顺利运行和各种优势的体现,需要各单位的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实现。不同于外人的想象,“楚才的学生都是特权生,可以任选专业、任选课程”,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探索阶段,楚才的学生要比其他学生付出更多。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困难并没有阻挡学院探索的步伐,更没有动摇学生们努力求学的信心。湖北大学副校长、楚才学院院长杨鲜兰表示,“探索成果已经显现。只要继续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坚持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一定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