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的冲动教育的伤口

11.06.2015  12:31

  高考已经结束,作文题仍有余波。九省共用的“全国新课标1”作文题,使用了“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的真实新闻事件。要求考生用“明华”署名,可给女儿、父亲或交警写信。

  至昨天中午,小陈原型,微博用户“爱心菇娘”被人肉,后有一万八千条跟贴,大批高三学生恶语相向,小陈被迫关闭评论。昨日湖北高速公路警察总队警官冯晶晶表示,新闻里用的都是化名,网友不仅不该围攻,而且骂错了人。

  这道作文题招来不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练了三年的议论文,最后你要我写封信?

  好熟悉的口气!与我们从小批判到大的“八股思路”有什么区别!

  不要说寒窗苦读多久,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对一个争议事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用母语文从字顺表达出来,这种基本要求并不过份。

  因此,出题老师使用什么材料都没错,考核什么文体都没错,何况是“书信”这种简单体例。因为“练习了三年议论文”,所以“不会写信”,这种逻辑,听上去如此可笑,但事实中却如此普遍。

  学生们可以像生产“流水线产品”般,去生产一篇有题记,有名言,有论述的议论文,却不懂如何给陌生人写一封讲理的信,可以古今中外引用若干先哲名句,却不知如何评判一个普通新闻事件,这实在是教育的伤口。

  然而,因为不会写信,所以迁怒于出题老师,进而迁怒于新闻原型,以语言暴力攻之,这是教育的更深伤口。

  浏览小陈微博的一万八千条跟贴,触目惊心。很难想像,这些恶毒的谩骂攻击,出自高三学生之口,出自一个个即将上大学,将成为社会栋梁的少年之口。

  “我练的是议论文,所以不会写信”,我觉得这至少是个羞于说出口的事。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学生们骂得理直气壮,骂得群情激愤,以至“小陈”在央求“求放过”之后,招来更恶意的攻击,最后不得不关闭评论。

  如果一个高三毕业生,仅仅因为练的是议论文,就写不好书信,仅仅因为书信练得不好,就能如此攻击当事者,那这样的少年,就算将来读硕读博,学富五车,也难说教育的成功。

  总而言之,考生愤怒的原因是“输不起”。既输不起分数,也输不起录取,这当然与整体的教育制度有关。

  但是,这就是高三考生“格外特殊”的理由吗?比如这样的网络暴力应该被宽容?比如交警或特种车,就有义务为迟到考生“爱心保驾”?在对外界教育制度的指责下,学生们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纵容呢?(鲁珊)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