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学习习近平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精神

21.10.2021  19:53

新闻网讯(记者付晓歌 通讯员屈路明 实习生梁香香)10月20日,历史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召开专题学习会议,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精神。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学院代表,历史学院党委委员,历史学院考古系、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齐聚一堂,认真学习领会贺信精神,畅谈学习体会,就考古学科发展建言献策。

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强调,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师生代表集体观看了相关新闻视频,纷纷表示学习贺信精神倍受鼓舞——

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高度肯定了百年来几代考古学人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使广大考古工作者备受鼓舞。

历史学院院长刘安志教授表示,贺信高度肯定了考古学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指明了考古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国家对考古研究的重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万林艺术博物馆馆长董有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到“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自己感触深刻。“展示”和“弘扬”二字表明要,重视将考古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对中国考古学以往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寄予了巨大期望。”历史学院考古系主任余西云教授说。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平台建设处副处长陈世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是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进一步做实做强的重要契机,是新时代考古工作的行动指南。

贺信为新时代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激励广大考古工作者肩负起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推动中国的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历史学院学生代表李沛说。

专题学习会议上,师生代表将学习贺信精神与科研工作、学习紧密结合,进一步畅谈了学习体会。

余西云做了题为《坚持历史唯物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主旨发言。近日,余西云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阐释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题为《历史唯物论与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他结合该文章,介绍了什么是历史唯物论,论证了历史唯物论与古典进化论的区别。他认为,坚持历史唯物论,强调从考古实践、考古发现、考古材料出发,归纳不同地区具体的文化历史过程,重建不同地区各自独特的文化历史过程,因而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和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历史唯物论的考古学研究,强调考古学研究的实践性,强调从技术层面、从生业的角度,从生产方式层面来理解和阐释社会组织的变迁。要透物见人,根据考古发现的具体材料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实事求是地判断其社会性质。他强调,坚持历史唯物论的理论指导,不要把理论教条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一只毛毛虫总在想自己的脚应该踩在哪里,那么它就没法走路了。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春旭指出,考古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非考古学科的研究者加入,可以为考古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考古学科又可以为其他专业的教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研发机遇。他希望学校继续支持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发展,推动考古队伍再扩大,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城市设计学院童乔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她指出,武汉大学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硬件和软件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文物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当前工作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方面,要认识到建筑史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更新教学手段,以科研反哺教学,深刻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历史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教授陈伟结合自己从事简牍整理研究的工作经历指出,简牍和考古工作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他表示,2021年简帛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今后在工作中,将自觉践行贺信精神,利用开展古文字工程的契机,严谨治学,勤勉工作,为武汉大学考古学科的建设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李沛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考古文博人,要坚持学习与探索,通过考古事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助力国人文化自信再提升,为中国考古学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董有明指出,博物馆是展示文物、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武汉大学一向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目前已经完成地下一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建设,将于10月27日开始预展。其中文物与艺术、考古与文明两个展厅就是以考古学科为依托。今后将继续加强博物馆建设,加强文物展示利用,让万林艺术博物馆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平台。

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倪婉介绍,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拟与敦煌研究院联合,2022年上半年在万林艺术博物馆举办“敦煌石窟考古成果展”,该展览也得到了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长江考古文明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大力支持。

陈世银指出,历史学院是科研平台建设的标兵,在科研立项、科研产出、科研经费等方面建设成果显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加强对历史学院和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支持,推动武汉大学历史、考古学科的建设走向新篇章。

刘安志为武汉大学考古学科的建设指明方向:一要立足围绕长江文明的中心点,注意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有机结合;二要围绕长江文明,切实加强对长江中游遗址、遗存与出土文献的研究,在原论性、原创性上下功夫;三要加强考古成果的宣传、转化和运用,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发出武大声音,贡献武大力量。

刘礼堂主持会议并总结指出,长江文明考古是当今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大主题,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论述为指导,学习贯彻贺信精神,发扬武汉大学考古学科开创者们的严谨学风和优良传统,书写长江文明考古新篇章,为中国考古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也要在考古研究工作中凸显中国文化特色、展示中华文明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据悉,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积极配合国家大政方针,努力推动“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等热门领域的研究;同时也坐得住“冷板凳”,扎实推进敦煌吐鲁番文书、荆州胡家草场简牍等冷门绝学的研究。研究院注重实践探索,先后在荆州走马岭、武汉盘龙城、襄阳凤凰咀等古文化遗址设立考古基地,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坚实支撑;紧跟时代步伐,促进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启动了长江文明数字平台建设,2021年研究院所属简帛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另悉,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在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社会科学报》以《百年考古续写新篇章砥砺奋进开启新征程》为题,发表长篇报道,其中专门采访了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报道链接: http://ex.cssn.cn/zx/bwyc/202110/t20211019_5367875.shtml

(供图:历史学院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