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老作家胡燕怀“编剧”归来潜心写力作

07.07.2014  11:46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张晗)今年4月,由市作协副主席、国家二级编剧胡燕怀所写的历史小说“汉冶萍三部曲(又名钢铁三部曲)”第一部《大国烟云》正式面市。这本长达37万字的长篇小说,是胡燕怀潜心3年完成的力作。

  目前,胡燕怀正潜心创作“汉冶萍三部曲”第二部《红顶尴尬》,已完成20余万字。“黄石拥有深厚底蕴的矿冶史,而汉冶萍是矿冶文化的一面旗帜。”胡燕怀表示,“汉冶萍三部曲”将是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厚重之作,他希望用充满思想性、艺术性和传奇性的笔触,再现汉冶萍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多彩画卷。

  这部超过百万字的长篇巨制背后有什么故事?作者在创作时遇到了哪些难题?在真实历史和艺术创作之间,又该如何权衡?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胡燕怀,全方位了解了“汉冶萍三部曲”的创作过程。

   》》》对话

   【这是一部很像历史的小说】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汉冶萍三部曲”?

  胡燕怀:“汉冶萍三部曲”是由内容上互相关联,人物、故事情节相对独立的3部长篇小说《大国烟云》、《红顶尴尬》、《烽火残阳》组成。它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前后60年,从汉冶萍创办之初,到1948年被取缔止。

  记者:“汉冶萍三部曲”的创作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胡燕怀:第一部《大国烟云》已于今年4月正式出版,约37万字。目前,我正在创作第二部《红顶尴尬》,已经写了20多万字。第三部《烽火残阳》的主要内容也已经完成构思。按照计划,我希望能在2018年前后完成,三部合计将达到百余万字。

  记者:已经出版的《大国烟云》反响如何?达到您的期望值吗?

  胡燕怀:花了近3年时间创作的第一部《大国烟云》,我只能说它接近我心里对这部小说的要求。目前,一些专家、朋友给我反馈的意见是,语言非常好,信息量非常大。这些评价,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记者:您自己怎么评价这部小说的风格?

  胡燕怀:这是一部很像历史的小说,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长卷。汉冶萍总公司从开端至消亡,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

  从时间上说,几乎囊括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发生的主要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还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与汉冶萍发生过某种联系。

  从空间上说,从清末的太后皇帝到底层的黎民百姓,从民国的总统军阀到民间的士农工商,从闭塞落后的穷乡僻壤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既有官场上的起落沉浮,又有商场上的刀光剑影,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方面面,民生、民情、民俗、民风林林总总,都可以囊括进来。

   【早在20多年前开始酝酿汉冶萍】

  记者:您在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写这部小说的?有什么特别的创作背景吗?

  胡燕怀: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写汉冶萍的想法,那时正在创作与张之洞相关的题材,不谋而合地有了这个念头。  客观地说,汉冶萍是本土分量最重的题材,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影响很大,所以非常想写它。2010年底,我任编剧的《铁道游击队:战后篇》拍完后,就回到黄石,正式提笔创作。

  记者:您写“汉冶萍三部曲”的初衷是什么?

  胡燕怀:汉冶萍的历史功绩也是人的历史功绩。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有时也许是客观而非主观的。张之洞和李鸿章自不必说,还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因此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后人看不到他们的真面目。比如盛宣怀,当时中国地位最高的“红顶商人”,一直以来饱受争议,贬多于褒。事实上,这位“近代中国实业之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贡献,同时代无人可比。然而这样的评价一直停留在很小的学术范围内,文艺作品至今还没有表现。

  记者:您自己对“汉冶萍三部曲”的书名分别是怎么理解的?

  胡燕怀:“大国烟云”很容易理解,汉阳铁厂是在大清朝创办的,当时国家正在开展自救、自强运动,这一部等于是写洋务运动的。

  “红顶尴尬”中的“红顶”是指官场,盛宣怀是这一部的主人公。在清末的官场上,大家对于他的评价并不好,曾有学者评价他主观上只想为自己升官发财,而不是为了富国利民,但客观上,他却促成了这一贡献。

  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以后,与袁世凯“杠上了”,袁世凯练兵要钱,盯上了盛宣怀的企业,把他的企业都弄走了,两人埋下了明争暗斗的线索。但盛宣怀始终斗不过,最后还把自己逼到了官场的边缘,这就是尴尬。其次,辛亥革命以后,作为清朝的高官,民国政府并不承认他,民国初期那几年,他的损失很大,逃亡时,甚至差点把命都丢了,地位的转变也让他非常尴尬。

  “烽火残阳”讲述的是汉冶萍是如何走向衰落的。“烽火”是指抗战时期,而这也是汉冶萍无法避免遭遇的重要历史关头,只能说它生不逢时。此外,盛宣怀之后,汉冶萍的接班人是纨绔花花公子、汉冶萍高层与日本关系密切等等,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它最终如残阳消失。

   【处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最大难题】

  记者:到目前为止,写这本书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胡燕怀:如何处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比如,办汉阳铁厂困难重重,但在历史记载上,我们看不到它面临的具体难事。张之洞说自己是“带着镣铐跳舞”,其实这句话就已经很好地表达了当时的难处。那个“镣铐”是什么?这就是需要做文章的地方。我们要把它延伸成人物、对话、细节、矛盾冲突,这个就是很难的,需要真正花功夫的地方。

  记者:在创作过程中,您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功课”?

  胡燕怀:的确要补很多课。作为一个作家,很多东西都需要了解。不单是文化方面的。虽然是写汉冶萍的兴衰,但对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应该要有充分的了解,比如清朝的典章制度、当时的官场社会形态,比如人们之间的称谓,甚至生活习惯、行为动作、衣着服饰等等,都要了解。在那时,不同级别的官员会穿着不同的顶戴,服饰上装饰的珠子颜色都各有讲究。在我的小说里,必须很真实的还原这段历史。

  记者:您写这部小说,追求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胡燕怀:我希望它尽可能地接近历史,即使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有虚有实,但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写历史小说,牵涉相邻的东西太多了。当时各个城市的格局、变迁、道路是怎么一回事,名字是怎么改的,当时的物价、汇率是多少等等,这些都要有历史根据。在第二部里,我写到了大冶,因此也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原那个时候的大冶。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很多案头工作。

  记者:小说中哪些方面是虚构的?

  胡燕怀:主要是生活细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比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想要促成一件事,也许会遭遇我们现在无从得知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了解大的社会环境,但细节却没有记录,只能靠虚构。

   【想表现出历史人物不可言说的苦衷】

  记者:您觉得这部小说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胡燕怀:在它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很多都是虚构的,不是真相。但是我写的历史小说和剧本,都在极力还原历史的真实。真实的历史才能启迪人,如果颠倒黑白,就没法以史为鉴了。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就是贬多于褒,负面评价比较多,但我愿尊重真实的历史,为他们“翻案”。

  比如袁世凯,我们常提到他的“卖国21条”。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是抗日派,无论经济、军事上,他都在和日本保持对立。我要写这些,就必须要找到支持我的证据。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被揭秘,用文学的方式,去普及、还原历史真相,也是我写这部小说的重要意义。

  记者:这毕竟是一部小说,您是怎样将这些历史真相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的小说呢?

  胡燕怀:张之洞曾形容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从这句话里足以看到他的苦衷。那他的苦衷是什么?他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将历史艺术化的过程。

  当时要修芦汉铁路。张之洞被调过来负责这件事,他的民族自立思想,促使他产生办汉阳铁厂的念头。当时政府计划每年拨给芦汉铁路办厂经费200万两。可没过多久,李鸿章就抓住了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的消息,以修建关东铁路为由,获得了政府的重视。没有经费的张之洞,骑虎难下,怎么办?

  时任总督的他,最终选择挑战体制,同时担任巡抚,掌握财权。我在小说里详细写了这些。这些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确实有“督抚同城”这方面的线索。除此之外,书中人物还有很多相关的故事。我的目的不是写干瘪的历史,因为历史事实大家都知道。在写小说的时候,我要用虚构的情节去创造“荆天棘地”的感觉,否则就不能体现人物当时的决心,和这件事最后成功的意义。

  记者:您是希望通过情节,让读者去更立体认识这些历史人物?

  胡燕怀:是的。历史人物往往有历史人物不可言说的苦衷,他在特定的环境下,常常身不由己,明明不同意,但却不能明着反对,而是得想办法去周旋和解决。像李鸿章,他与张之洞矛盾很大,曾经“拆台”,但是最后牵涉到事业危机时,他又来“补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要靠情节体现出来。

   【这将是我倾注心血的毕生之作】

  记者:不难看出,您在这部小说上倾注了很多心血,这部小说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胡燕怀:我从事写作有几十年了。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就是这一生要留一部作品下来,不敢说是传世之作,但一定是毕生之作。穷尽我一生的能力,能写到什么程度,就一定要追求达到什么程度。

  记者:您对汉冶萍这个题材如此看重的原因是什么?

  胡燕怀:其实,我以前并不是写历史题材的,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使命冥冥之中就落在我头上。

  我认为,汉冶萍这个题材的历史小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的。首先,文学功底必须要好,创作能力必须要强;第二,要有相当好的历史文化修养,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历史小说的,很可能不具备系统地历史修养;第三,只有本地人对地方历史、民俗了解。我认为,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写这个题材的历史小说,也是我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的责任感。

  记者:我觉得您对历史题材的小说态度非常严肃?

  胡燕怀:是的,我写小说,需要采访,也需要去体验。我曾写过一系列关于青铜文化的中短篇,那时,我曾在铜绿山住了很久,体验当地的生活。因为青铜文化离我们比较久远,于是我另辟蹊径,去关注现代矿区生活中与青铜文化有关的部分。

  等写第三部《烽火残阳》时,我打算出去走一趟。抗战时期,汉阳铁厂西迁重庆,我打算租条船,重走西迁路,找一点实地的感受,写点感性的内容。

  记者:您曾荣获不少文艺类最高奖项,对这部小说,您有什么期待?

  胡燕怀:“汉冶萍三部曲”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继《张居正》之后10年再度出版的原创历史小说,目前正在申报小说类的“五一个工程奖”。但我认为不必计较奖项,把该做的事情做完,至于这本书的命运如何,留给后人评说。

  我已经到了这个年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剩下来的生命都是为了这本书,必须抓紧时间做完。但我并不求快,在反复修改中,每天坚持写千字左右,尽可能将叙述、对话、描写都做到位,打磨好。我自信这本书可以达到我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