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与奉献之美——《把忠诚写在武陵大山上》拍摄手记

14.04.2018  00:53

      “山下铁龙呼啸,山头石立丝牵。巡防踏遍万重山,排解征途阻险。终日攀登崖畔,一绳抛系云间。”在刚刚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活动二等奖的典型事迹片《把忠诚写在武陵大山上》里,我们用了这样一段话,这也是整个事迹片的画龙点睛之处。

    2017年以来,中央组织部组织开展了第十四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共报送作品958部。经过初审、各省(区、市)和副省级城市有关同志网上观评、专家集中观摩点评,本次观摩活动共评选出优秀作品383部。特别奖作品10部,一等奖作品84部,二等奖作品125部,三等奖作品164部。其中由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组织部组织我们摄制的《把忠诚写在武陵山上》获得二等奖,回想当初拍摄的艰辛过程,那一幕幕仍然历历在目。


    早在拍摄前,我们就不想把这部典型事迹片拍成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英模故事。传统的先进人物往往凌驾于大众之上,内心崇高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管不顾。这样一定得不到观众的认同。这部典型事迹片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这样的信念:我们要把鲁朝忠拍得可信、可亲、可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事”,把鲁朝忠的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实例作为背景,把他们身上最有“价值”的闪光点说深说透,从而,把这部典型事迹片拍得好看。

    此次接触巡山工,我们很难相信生活中真有这么艰苦的工作。是什么原因让鲁朝忠如此坚守,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境界?在今天这样一个信仰缺失、崇尚物质的社会里,如何拍出一个既能令观众信服,又能紧密结合铁路创新发展和党的建设实际,突出党内品牌创建等铁路党建工作特色的人物形象呢?为此,我们重点在前期准备上狠下功夫,首先写好此部典型事迹片脚本,注重画面感,把握好解说词与同期声的比例,提前在脑海里勾画出每一个镜头的大概场景。

    在完成撰写后,我们摄制组一行人,首先走进武陵大山,走进宜万铁路,走进鲁朝忠的家中,从鲁朝忠的领导、同事、家人和朋友中来全方位了解他、感受他——一个真实的鲁朝忠。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些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那些他身边永远都洋溢着工作激情的工友们,都让我们渐渐找到了拍摄这部事迹片的切入点,那就是鲁朝忠独特的乐观精神。

    鲁朝忠首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整日穿行在深山峭壁间,与毒蛇蚊虫为伍,与寂寞劳累为伴,却也有妻儿老小的人。正如事迹片中鲁朝忠所说,“对儿子,其实内心挺歉疚的,聚少离多,都不知道儿子是怎么长大的。”鲁朝忠儿子说,“爸爸,你在爬山除危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身体,我和妈妈你都不用担心。”事迹片中真实地表现了这些现实问题,包括妻儿对鲁朝忠工作危险的担心和理解。

    拍摄这部1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前期拍摄的片段数量和后期编采用的视频数量的比例一般是6比1左右,只有达到这样的比例,才能确保后期剪辑中游刃有余地进行挑选素材,特别是在网络化、读图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对大多数观众而言,任何一个画面停留3秒以上,马上会产生厌倦,这样前期摄制组至少需要拍摄1000组鲁朝忠及工友、家人的镜头素材,供后期剪辑。为此,早在2017年4月,我们就在宜万铁路沿线各地停泊,从远至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西大门利川站,近到亚洲最大的铁路桥群——宜昌火光村铁路桥群,都留下了我们寻找最佳拍摄地点的足迹。最终选定了三处拍摄点,第一处是山高林密地处宜昌与巴东之间的宜万铁路榔坪二号隧道(此处主要是拍摄鲁朝忠艰苦的工作环境);第二处是四周群山环绕,充分体现宜万铁路建造难度,建在桥梁和铁路曲线上的巴东站及高阳寨隧道上方(此处主要是拍摄一些大景和空镜);第三处是宜昌铁路和谐苑小区鲁朝忠家中(此处主要是录制同期声和鲁朝忠家人画面素材)。

    拍摄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艰辛,我们在拍摄鲁朝忠巡山的过程中,山上道路湿滑,即使空手行走,稍不留神就会滑下山坡,更不要说手里拿着摄像机、三脚架、摄影灯等数十公斤的摄影器材了,荆棘多、马蜂多,衣服被挂破、脸上被叮肿是常有的事。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为了近距离拍出“终日攀登崖畔,一绳抛系云间”的视觉冲击力效果,我们和鲁朝忠一样悬在半空中,精益求精,手持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一遍又一遍拍摄鲁朝忠在悬崖峭壁上工作的画面,直到满意为止。早晨和傍晚的光线最好,我们都是起早贪黑,有时候拍摄更是在夜间。白天,摄制组一行拍摄鲁朝忠巡查时看到脚下的悬崖峭壁,都会有一点害怕,但是拍摄夜晚清理危石作业,虽然看不到,其实心里更害怕,但看到拍摄到满意画面的那一刹那,大家一身的疲惫、紧张都一扫而光。

    镜头视角语言丰富,远中近结合,才会让最终画面相得益彰。拍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视角多样性。例如,微距或者近距离对大山里毒虫、植物的刻画,用标准视角对安全绳或者工作服的特写,用广角镜对宜万铁路桥隧相连宏大场面的记录,用无人机俯视的视角,用延时镜头反映季节、天气、昼夜的变化,让画面变得栩栩如生,吸引眼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与此同时,也要强调一下宜万铁路的精神土壤。鲁朝忠不单是一个巡山工,更重要的是生长在宜万铁路的精神土壤里。我们在片中多个场景体现了宜万铁路的气势,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工友间的情谊等,准确地传达出了宜万铁路对鲁朝忠的影响。正如典型事迹片中所说,“2010年12月22日,我国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宜万铁路全线通车,川渝地区到达武汉、南京、上海的时间缩短到5至9小时,终结了‘蜀道难’的历史,宜万铁路穿越喀斯特地貌区,隧道和桥梁占线路总长74%,铁路两旁大山上的岩石风化后极易松动脱落,如果掉在铁轨上,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行,巡山工这个特殊的工种应运而生。”一方面有着历史背景支撑,另一方面诠释了鲁朝忠巡山工这个工种产生的原因。

    这部事迹片与普通典型事迹片不同,本片不单是一部人物事迹片,同时也必须兼备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创作中,我们牢牢把握紧扣共产党员鲁朝忠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这一主题。专题片中就有这样一段叙述,“有一次处理完危石之后,鲁朝忠把碎下的石块放在安全的位置,说了一句,宝贝疙瘩呀,老老实实呆在这里,不要到处乱跑。对我而言,它们都是我的宝贝疙瘩。”在别人眼里看似普通、平凡无奇的石头,而在鲁朝忠的心里,却赋予了别样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经过40多天的前期拍摄后,典型事迹片进入后期剪辑阶段。我们努力通过剪辑来增强典型事迹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拘泥于原脚本的结构,而在剪辑阶段积极尝试大胆探索,努力发挥二度创作的潜质,并对缺少画面进行多次补拍,在结构上进行了大量调整,使其在叙述上更有说服力。

    实践证明,好的典型事迹片和音乐是息息相关的,音乐在片子里将起到一个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主要从听觉方面打动观众,对于这部事迹片来说,音乐同样非常重要,要表现出铁路行业的特色。因此,我们选择是沉稳、厚重、大气的配音。包括片头的音乐和片中背景音乐,根据氛围需要巧妙搭配,本片以正能量主旋律及其变奏贯穿典型事迹片始终,从而使影片主题在这种氛围中得到升华。

    付出总有回报。这部事迹片,让我们收获了许多,获奖已是意料之外,也充分说明了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我们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让我们更加有热情和激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我相信,只要我们锲而不舍,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