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家长发红包不是好方法

17.01.2017  00:33

  木须虫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辽宁铁岭县一老师将成绩表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同时提醒家长按照约定,将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按照科目,一分一块钱发红包。一些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当。当事老师称是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县教育局表示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1月15日《华商晨报》)

  应当可以理解当事教师的良苦用心,“”家长发红包不是目的,特别是早在去年9月,该教师与学生家长约定,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督促孩子学习,减少不及格现象,提高学生成绩,也算得上是对学生负责。显然,当初的“约定”是一种制约手段。

  然而,“”发红包客观来说也是一种惩罚措施,哪怕额度再小。必须正视的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并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权力相对人的关系,这也意味着,教师没有对家长处罚的权力。

  不过,这也不宜看作是教师刻意越权,利用教师身份对家长的影响有意胁迫,而是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即方式方法的问题。应当来说,教师与家长都希望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具体到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方法,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单纯让家长督促学习“大而空”的要求,而不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往往再好的善意也会落空。事实上,个案也是明证,老师提前打招呼并有“”在先,仍有那么多学生的成绩不及格,足见用“”家长发红包来倒逼并不是好方法。

  事实上,家长督促学生学习的短板通常都在方法上。一些家长工作忙、生存压力大,平时可能没太多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而一些家长的确也经常督促孩子学习却效果欠佳。其实,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师需要遵循,家长同样需要遵循。家长有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教师与家长沟通却不仅仅只是给家长落实责任、施加动力,而是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优缺点、在校表现、学业状况等等,向家长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家长的情况,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学习的困难,沟通互动需要从技术层面上搞好配合。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