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农民种出茯苓王 高42厘米重达127.8斤(图)

16.06.2014  23:43
 
  • 罗田农民方汉江挖出来的两个特大茯苓
  • 重达127.8斤的“茯苓王
  •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田“九资河茯苓
  •  

      荆楚网消息(记者刘申 通讯员赵海红、江玉进)6月16日记者获悉,11日,罗田县九资河镇炉子山村农民方汉江在挖茯苓时,意外地挖起了两个特大茯苓:大的一个高50厘米,腰围180厘米,重127.8斤;小的一个高42厘米,腰围160厘米,重80.2斤。

      “一个茯苓127.8斤,听说比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茯苓王还重8.8斤呢”方汉江自豪地说,“这是九资河镇近百年来最大的茯苓,是当之无愧的‘茯苓王'。

      方汉江介绍,2013年7月份种了两窖茯苓,当时一窖用茯苓备用料约500斤,茯苓菌种“50代”;另一窖用茯苓备用料约500斤,茯苓菌种“40代”。经过他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管理,终于产出了这两个特大茯苓。但是,自己种出的“茯苓王”是不是全国最大、最重的?还有待有关权威部门进行认证。

      据了解,茯苓,亦名伏灵、伏菟、松腴、不死面。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和药食两用资源,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中成药和保健食品。《本草纲目》载:茯苓“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罗田茯苓称著全国,有五百多年的种植历史。《罗田县志》记载,早在元代,罗田即有茯苓种植。1738年(清乾隆3年),湖北茯苓正式挂上(九资河)牌号向蒙古、日本及东南亚等地销售。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九资河茯苓”荣获金奖。

      据了解,罗田茯苓因其规模大、产量高、质地优、品牌好,一直在国内外畅销。2008年,罗田“九资河茯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誉为“茯苓之乡”。

      近年来,罗田县充分利用这一传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茯苓种植和加工,以九资河为中心的北部山区茯苓种植面积已达到200万窖,常年产量250万公斤,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