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烺:内容为王 渠道亦为王

10.06.2014  15:27

  迫于自身在全国报业格局中的巨大压力,近几年地市报的媒体融合探索更为彻底而坚决。本期《地市报》专刊将视角对准3家地市报:《三峡日报》《温州日报》《雅安日报》,请其领军人谈谈对媒体融合的麻辣观点和创新思路。

  如何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优化现有的新闻采编报道流程、广告经营方式、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使媒介融合成为纸媒的新增长极,是每一位报人无法回避、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罗春烺: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社长、党委书记)

  技术革命颠覆了报业曾经的市场,在读者变少的同时,我们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粉丝、网友、观众、围观者等,这些对象都是我们新闻产品的用户。即便我们曾经服务读者足够好,那已是过去。面对今天的用户,传统媒体人还得重新确立理念,重新找寻方法,真正让“以用户为中心”落地。从长远看,在战术上一定要让全体员工有产品经理的意识和能力。   

  

  杨建光: (雅安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

  传播转型,主要是全媒体发展,呈现主体多元融合、渠道延伸复合、产品多媒体发展的态势,核心特征是媒介融合格局的形成。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传媒资源和技术能力的融合,也是传播流程和传播机制的重新构架,融合的条件与路径一般是先打基础(新媒体)、互动发展,再融合发展,要循序推进。媒介融合的演进使得行业和区域的边界正逐步消融。

  

  方立明: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与新媒体的融合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攻关,也不是资金投入,而是理念、机制、流程和业务管理的创新。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真正的融合并非易事。与新媒体的融合,纸媒必将面临更多信息、更快速度与更高品质,更大投入与更高效益,以及本领恐慌与更高素质的挑战。媒介融合过程中,如何实现稳定既有的广告收入,并利用新媒体拓展新的广告方式和增收渠道,是当前纸媒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传统报业的持续下行让身处其中的同仁再也无须为是否需要转型而争论、焦虑和踟蹰,我们少了这样一份莫衷一是的痛苦,已经无须选择,只需要一门心思去寻求转型的路径与方法。

  转型:

  从尊重技术人才做起

  传统媒体涉足新媒体不可谓不早,一些纸媒开办新闻网站的时候,如今统治互联网“江湖”的新媒体还没有出生。报业同仁从来就处于先进思想的前沿,从来就不乏不安于现状、不屈服于现实的精英。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运用,办电子报、办网站、办手机报、开发客户端、微博、微信应用等,多少先知先觉的同仁在推进媒体转型上趟雷滚刀,先行先试。然而,时至今日,纸媒转型成功的案例鲜见,纸媒转型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什么原因?无外乎两条:体制与路径区别。

  放眼今天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或者说新媒体,哪一家不是在市场上获得投资历经沉浮而冲杀出来的?传统纸媒这些年的改革虽然从未止步,但又真正有几家能够做到用市场来配置资源,让其在发展新媒体之路上心无旁骛地去搏杀?投融资及管理体制的不同是报业转型的最大掣肘,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要推动按规定转企改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这一点,有赖于国家层面的推动。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已经成功的新媒体无一例外选择的是坚定地依靠技术创新,而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则是对有关新技术的简单应用。在任何一个新媒体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人才是他们的最大财富,也受到了足够的尊重。反观报业的现实,由于我们是靠内容生产打下江山创造辉煌赢得尊重的,虽然这之中不乏虚心好学尊重技术人才的大佬,然而当成长中的新媒体因为投入大收效小,而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传统媒体的时候,报社内的技术人员难为“上宾”。

  报业转型的核心是转到运用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或者说信息服务的水平上来。这一系统工程的底层架构是技术创新,动力是技术革命。因此,报业转型首先得从尊重技术创新人才做起。这一定会打乱报业内部的人才结构秩序,一定会让报业内部视为珍宝的文化人倍感失落,但要知道,技术人才掌握着先进生产力工具,如果还盲目孤芳自赏,把报社技术人才当后勤,“不拿技术人员当干部”,我们日思夜想的报业转型都只能是隔靴搔痒。

  核心:

  千方百计做强影响力

  尊重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人才是报业转型的方法问题。媒体作为一个服务企业,不管如何转,我们一定得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

  纸媒的生存逻辑是二次销售理论,向读者销售有价值的新闻,向广告主销售注意力。因此,“内容为王”贯穿着纸媒全部的生存发展史,因为只有内容为王,纸媒才能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转型后的媒体生存发展的逻辑是否发生了变化呢?就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新媒体形态,包括基于桌面终端的互联网、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基于户外的发布终端,其作为媒体,大体上都是通过影响足够多的人群、足够人性化地影响这些人群、足够好地服务这些人群,为这些人群创造价值,然后向这些人群收费,进而携这些人群与上游企业(广告主、商品生产商等)谈判,获得收益。这一生存发展的逻辑核心还是影响力。

  因此,报业转型不管如何转,千方百计做强报纸的影响力,千方百计做强各种新媒体的影响力是我们的不二选择。这是媒体作为媒体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媒体与其他社会组织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否则,媒体没有了自己的核心产品,国家和社会将不再需要,我们将在社会丛林的竞争中丧失自己,那不是转型,而是转场。

  理念:

  让“以用户为中心”落地

  从满足需求上讲,我们习惯了用读者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市场需求,不会用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需求、偏好与个性化;习惯了从文件中找寻宣传主题传播给用户,而不会在互动交流中影响用户;习惯了报纸一订就送全年,而不知道不24小时维护与用户的关系,用户就会离我们而去。从生产供给上讲,在我们还在生产传统新闻产品的时候,先进的技术方法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我们无法想象的全方位便捷的信息服务,用户“欲知”的信息一搜即得,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这些先进的工具成就了新媒体,可能它们并不生产信息,但它们销售的信息比传统媒体多,用户的体验更好,我们的读者悄无声息地成了新媒体的用户。

  所以,即便我们曾经服务读者足够好,那已是过去。面对今天的用户,传统媒体人还得重新确立理念,重新找寻方法,真正让“以用户为中心”落地。

  以用户为中心,就要俯下身段。用不断创新的技术实现平等互动、互助共享是互联网的基因所在。作为一种媒介平台,它让用户实现了在法律框架内“说我想说的,知我欲知的”,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既是信息的供给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媒体(如新闻网站)都是平等的主体。传统媒体人放不下身段,真心诚意地“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媒体转型只是一个伪命题。

  以用户为中心,就要尊重市场规律。要让每个员工来做产品经理,让他们在做新闻产品的第一环节先考虑这个产品用户在哪里。

  以用户为中心,“内容为王”必须升级。服务用户必须有产品,产品过硬是王道,传统媒体过去以新闻内容为产品实现了王道。今天用户需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内容”必须是全面的、可选择的、体验度极好的,包括新闻信息在内的信息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渠道为王”很重要。信息产品也是商品,商品无渠道无销售。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产品的生产组织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信息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媒体转型就是要让一切信息传播渠道为我所用,同时还必须掌握让渠道畅通的本事。得渠道者得销售,这也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