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芦苇谈《归来》:未从内心深处打动我(图)

27.05.2014  19:09
5月23日,著名电影剧作家芦苇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赵梦玫摄

  剧作家芦苇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职业”,尽管他的作品包括电影《霸王别姬》、《活着》和《图雅的婚事》。他的业界地位早已在这些闪闪发光的影片中奠定。他的编剧片酬在200万元以上。

  可他觉得,编剧这个行当被严重忽视了。

  他直言中国电影市场乏善可陈,劣币驱逐良币,反映现实的电影被“挤到墙角”。他批评郭敬明的《小时代》描绘“虚假的春梦图”,而《私人订制》,“散发出来的味道,基本上跟《小时代》是一样的”。

  颇为引人瞩目的,是他对老搭档张艺谋、陈凯歌、王全安等人的评价。他怀念与这些导演研讨、争执、最后产出佳作的日子。对于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王全安的《白鹿原》,他的批评如此直白,以至于导演陆川惊呼,他简直不想“在这个圈子里混了”。

  《白鹿原》原本由他做编剧。电影拍完,改动太大,他认为质量不佳,要求王全安给自己把署名去掉。“我觉得它对不起《白鹿原》这部小说。

  他和张艺谋合作的《活着》,20年过去了,仍是禁片。他表示:“《活着》被禁,合理不合理,大家自有答案。”

  张艺谋在《英雄》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在他看来是“落后愚昧”的。他的原则是,任何时候都只写“自己的价值观所允许的作品”。

  他谢绝了很多高价邀约,一年只产出一部作品。朋友称他“不为钱所动”,他纠正说,“我也没那么高尚”,“创作的时候,钱不是第一目标。自己有冲动没冲动,这个是最重要的。

  5月23日,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64岁的芦苇没吃早饭,饿着肚子聊着他热爱的电影,聊张艺谋与陈凯歌,聊自己与作家李碧华的争执,以及编剧这个让他感慨万千的行当。

  批评老搭档陈凯歌张艺谋,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

  中青报:您对张艺谋新作《归来》怎么看?由于都涉及“文革”题材,很多人拿它跟《活着》比,觉得有点失望。

  芦苇:它文化品质上没有问题。问题是叙述技巧以及质量还是不能让人满意。跟早期的《秋菊打官司》、《菊豆》、《活着》比,还是有距离。

  我非常欣赏《归来》的主题,艺谋终于回归到对人性的关注,对人道主义的追求。他能够直面我们心里的伤痕、历史的伤痕、社会的伤痛,所以我觉得《归来》非常难能可贵。

  这个电影的主题和选材是格外优秀的,可惜还有很多遗憾。最关键的是,叙述的戏剧性高潮,他都刻意回避了,轻描淡写了,本来应该出戏的地方、刀刃碰刀刃的时候,那一刹那,龟缩了。一切都淡处理的话,会有隔靴搔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