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江拒演“莱茵河之殇”

31.05.2014  20:03


   湖北日报讯 记者雷闯 廖志慧

   上月底,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武汉段出现严重污染,导致约30万居民饮水受影响。

   历史似乎在重演。上世纪中叶,随着沿岸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欧洲莱茵河充斥着重金属、农药等6万多种有害化学品,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生物学家宣布“莱茵河死亡”。

   拒绝再现“莱茵河之殇”,我们如何维护并恢复长江母亲河的健康,把一条富饶美丽的长江留给子孙后代?

   母亲河面临危机

   4月中旬,记者进入宜都枝城镇境内,一股刺鼻气味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粉尘混合的雾霾。一家家化工厂、制药厂沿江而设,一些工厂的烟囱冒着浓烟……

   沿江而行,这一幕并非个案。宜昌的猇亭化工区、武穴的医药化工区……一批沿江重化工园区都存在类似情形。不仅在湖北,重庆、岳阳、九江、南京等地,长江沿线布满了各类危化品码头和化工园区,形成了覆盖上中下游的化工走廊。

   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说,目前长江沿线共布局化工企业约2100家,生产、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沿线化工产量约占全国的46%。

   省环保厅数据显示,长江湖北段沿江工业园区44个,污染物排放量居沿线省市第4位,主要来源于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造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这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长江生态和沿线1.4亿居民饮水安全。”长江航务局局长唐冠军说。

   产业转型保护长江

   如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走进松滋市临港产业园宜化工厂,过去直接排放的废渣、废水、废气,如今变废为宝。

   宜化公司将粉煤灰等废渣进行脱硫处理,变成水泥生产原料;废水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废气收集燃烧用于生产蒸汽,为厂区供热。整个厂区,实现了污染零排放。

   “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松滋市临港产业园负责人宁华说,为了保护长江,园区曾拒绝了3个亿元大项目。

   浙江台州一家知名电动车企业,计划投资5亿元建铅酸蓄电池基地,还承诺把电动车基地搬过来。但因生产铅酸电池重金属超标,产业园果断放弃;江苏南通一家燃料中间体生产企业,因环保不达标,未能通过环境评审;宜化集团拟投资3亿元把仙隆化工搬迁过来,也因污染问题被拒绝。

   “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黄金水道流金淌银,才不会变成黄金‘下水道’。”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立法维护健康河流

   早被宣告死亡的莱茵河,在“桑多兹事件”之后,终于涅槃。

   1986年,瑞士桑多兹化工厂爆炸,上千吨剧毒化学品流入莱茵河,下游水厂全部关闭。这一事件击垮了欧洲人最后一丝侥幸和犹豫,莱茵河沿岸九国痛定思痛,联手治理30年,终于还莱茵河清澈美丽的原貌。

   拒演“莱茵河之殇”,长江不需要“桑多兹事件”。

   4月2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环保法修订案》,对污染企业处罚上不封顶,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

   今年1月,《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通过,这部湖北最严“水法”,将为“千湖之省”的水资源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流域水环境管理委员会,制定《长江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实施长江水资源保护工程,并建议尽快启动《长江法》立法。

   “法律是把利剑,为绿色长江保驾护航。”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建议,在法律的刚性约束下,地方政府要出台产业规划,严格环评制度,加快发展清洁水平高、科技含量高的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此外,在长江沿线应建立保护区,一旦出现污染事故,最大程度地减轻对长江生态的威胁。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