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绳绑蟹”被缚手脚的岂止是只蟹

12.10.2015  11:53

  宁波人爱吃蟹,家人团圆朋友相聚,白蟹、青蟹、大闸蟹都是少不了的餐桌美食。可中秋节前后,记者连续接到好几位读者的电话,对青蟹绑绳过度很是气愤。“我妈从市场买回两只青蟹,每只青蟹的绳子达30多米,这到底卖的是绳还是青蟹?”(10月10日《现代金报》)

  31米商标带捆绑一只青蟹,这样大费周章地卖一只蟹,无非就是赚点额外的利润。在青蟹市场面临激烈竞争的当下,商家们不是用心琢磨如何提高青蟹质量,打击假冒伪劣,反而是采取“长绳绑蟹”这样的方式赚钱,虽然一时得些蝇头小利,但其短视行为,真的是自断财路之举,为世人所不齿。

  投其所好进而揩把油,用这样一句话概括“长绳绑蟹”恰到好处。投其所好,是市场的本性,也是其存在的重要基础。商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或提供产品、服务,这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但也应该到此为止,如果再揩把油,赚些昧心钱,就实在不应该了。

  “长绳绑蟹”的情况并非一年之流弊,早在2004年此事就已经被国内不少媒体曝光。当时,工商等部门以不好监管为由推脱责任。11年都过去了,仍然没有解决“长绳绑蟹”问题,实在令人不解。

  事实上,市场上早已开发出针对蟹产品包装,标准规格统一,既方便生产商销售青蟹,也能保证消费者权益。但该产品包装却面临拒绝被使用的境地。联想相关部门不能监管“长绳绑蟹”的推辞,是否可以认为,“长绳绑蟹”不是管不了,而是不愿管。

  “长绳绑蟹”,并非第一个在产品包装质量上动手脚“吃螃蟹”的行业。从注水猪肉,到水果包装箱灌入水泥,再到大包装礼品盒,这些类似的情况所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因过度包装被多计了重量,更多支出了款项。

  产品的市场出路,终究还是以质取胜。那种靠过度包装牟取蝇头小利的短视商家,存在一时就为祸一方,虽然最终会被市场所否定,但毕竟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着市场秩序。作为监管部门,工商、质监等部门显然不能袖手旁观,更不应以不能监管为由拒绝承担应有的监管责任。

  治理“长绳绑蟹”不是件难事。放纵姑息,只能对青蟹市场贻害无穷,青蟹作为商品被卖时的“五花大绑”,不应是商家最后的窘状。商家不应因小利而自束手脚,“长绳绑蟹”,解铃还需系铃人,商家当自律,监管者更当用心尽力。同时,制度和产品标准也应尽早出台,给“长绳绑蟹”松松绑。(张立)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