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一)

29.06.2014  18:33
              编者按:目前我国政府认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74项,省级纺织非遗为数众多。它们涉及绣、织、染以及服饰四大类别。有关政府部门、机构、行业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开发、保护和传承纺织非遗,一些非遗项目取得了明显的市场化业绩,但整体状况仍不理想甚至堪忧。如何让祖先辛勤智慧的结晶世代相传下去,并让这些珍贵的财产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期开始,我们将这些古老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依次与读者分享。
      汉绣  (国家级非遗)
      产生地区    以武汉、洪湖和荆沙为中心并覆盖湖北省长江两岸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的刺绣体系。
      艺术特色    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
      发展现状    汉绣有实证可考的历史已经有2300多年。它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是唯一注重“男工绣”的绣种,关键绣法“传男不传女”,现存的老艺人也以男性居多,作品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20世纪初曾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手工刺绣的舞台慢慢被挤占,手艺无人继承,濒临灭绝。  
      解决方案    为了挽救这一技术,目前不少地方文化馆、艺术街都在邀请汉绣艺人入驻,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要重振汉绣雄风,必须结合文化传统和市场喜好走一条“雅”、“俗”共存的产业道路,既要体现汉绣作品的民俗性,也要追求作品的工艺化和审美感。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在汉绣的传承中作出了很多努力:成立汉绣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首届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集;学生创办汉绣研究与创业团队。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办汉绣研习班,让有志于此的同学学习汉绣的传统技艺,了解汉绣的发展历程,传承汉绣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