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三峡纤夫”王忠民:潜心钻研护三峡船闸安全畅通

17.12.2014  20:01

    新华网宜昌12月17日电 (记者刘紫凌、梁建强、吴植)从一名普通电工到专业技术带头人,从自学前沿科技到将现代技术引入两坝船闸管理,从大量建议在三峡船闸设计论证中被采纳到成为三峡船闸技术改造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一项项科技发明,一个个技术突破,见证了他在科技工作中的辛勤与付出,也见证了他对于三峡通航事业的坚守与忠诚。

    他被誉为“船闸运行保护神”“三峡船闸最美电工”,但他却笑称自己只是一名“新时代的三峡纤夫”。他,就是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三峡船闸管理处副处长王忠民。

    王忠民与船闸工作“结缘”,始于1991年。那年,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王忠民在毕业后放弃了成为教师的“安逸工作”,而是选择了葛洲坝船闸。“那时还没有三峡工程,葛洲坝是最大的水利工程,我觉得船闸工作更有挑战性。”王忠民说。

    在“万里长江第一坝”,王忠民的第一份工作却是船闸电气维修工。“船闸工作,得从基层学起。”老师傅们告诉他。

    起初,他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来到基层一线后,他发现自己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学习。

    记运行参数、拆解旧器件学装配、描制电器图纸学原理……王忠民开始一边跟着师傅们跑工地、看故障处理;一边着手自学相关知识。日积月累,他逐渐对船闸各种控制设备的电气原理、设备安装以及故障消除等情况熟记于心。“这是第一次转型,从大学生转型成为电工。”王忠民说。

    1993年,王忠民获得一笔“巨款”——父母为他准备的2万多元结婚彩礼,用来购置家具。他却说服妻子,花费近万元买了一台电脑,以便更好地练习软件编程。那时,电脑还是属于“奢侈品”,并不多见。

    钱被“挪用”,家里的家具和装修只能尽量节约开支。因为买到了劣质的家具与装修材料,他患上了哮喘病。但回忆起当年的选择,他并没有后悔,“那时太需要电脑了”。

    钻研科技,他始终不吝投入。工资微薄,每个月吃药又需要不少开支,但为了更好地了解前沿的船闸控制技术,他还自费订阅了2份报纸和4份技术刊物。

    痴迷于科技的他,也在工作中迎来了“第二次转型”——由“普通电工”变身“科技先锋”。1996年,参与船闸集中联动系统改造升级时,他琢磨出“水位计检测法”。这一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好评。

    而后,他又陆续提出了13条技术升级的新建议和思路,全部得到采用,船闸的信息化控制设备技术应用得以实现。其中多项技术,属全国船闸行业首创。葛洲坝船闸的电气设备技术面貌也因而得以改变,船闸停机故障率下降了95%以上。

    上世纪末,三峡五级双线船闸投入建设,王忠民作为基层专业代表参加技术研讨。为了能够提出更具可行性与操作性的建议,他自费5万元购买了相关软件,连续几天昼夜赶工,设计出了一套基于三峡船闸运行逻辑关系的工艺流程仿真软件。

    这套让三峡船闸“动起来”的软件,也为王忠民赢得了话语权。尽管是与会者中唯一一个没有高级职称的代表,但他的多条建议却最终得到采纳。

    得益于这样扎实、勤勉、肯下苦工的精神,20多年中,王忠民先后实现了诸多“首创”与“第一”。开发船闸安全道闸控制系统,更新三江航道灯光指挥系统,改造深井排水控制系统,攻克船闸单边输水单边检修难题……凭借科技创新,他也先后获评长航局先进科技工作者、长航系统十大人物以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

    时下,三峡船闸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作已经拉开序幕,王忠民也将开始新的忙碌。他说,在自己心中一直有着一个“三峡梦”——“依靠自主科技,推动船闸信息化、智能化,让举世瞩目的三峡船闸保持安全、高效、畅通,让三峡船闸成为世界船闸‘标杆’。”(完)

(责任编辑 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