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抗旱救灾保丰收

12.08.2014  10:58
              自7月中下旬以来,红安各乡镇(场)气温持续偏高,最高气温均达到35℃以上,温高无雨,光照充足,导致土壤失墒快,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农村生产、人畜饮水等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约53.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3200多万元。

      红安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切实增强抗旱救灾的紧迫感,牢固树立搞大旱、抗长旱的思想,全县各乡镇采取过硬的措施,主动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密切紧跟水雨旱情,立足抗旱自保。

  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沿河各乡镇做到放、引、提、拦多措并举,满足沿河村组抗旱用水。各乡镇组织协调电力部门供电,引水抗旱;实行定时、定量供水,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该县防汛办数据显示,8月8日,该县大中型水库蓄水较足,每天灌溉流量20立方米每秒,当日灌溉水量172万立方米。受灾面积明显减少,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00万元。

  针对水源严重紧缺的现状,该县按照先秧田后大田、先水田后旱田的原则,细化水库、塘堰供水预案,抢提库水、河水、塘堰水1.8亿多立方米。县电力公司成立13个电力抢修服务队,储备50余台小型变压器,随借随装。县农业局组织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宣传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引导群众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组织种源,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补种,分类指导,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

  截至目前,全县日投入抗旱民兵预备役人数约1.1万人,抗旱浇灌面积29.5万亩、25万亩次,投入机电井70眼,投入大小机动抗旱设备3000台套、装机容量约1.9万千瓦,临时解决约290人、78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