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从严治党,是对党员干部的大爱

02.09.2015  17:46

图为:4月26日,余学武(左)在红安县城关镇东上店村慰问五保老人魏继权,送上大米、面条等慰问品。 (视界网 毛红平 摄)

图为:6月17日,在县开发区品上家居车间,余学武(左)和纺织工人攀谈,调研返乡打工青年月收入情况。 (视界网 毛红平 摄)

记者 陈剑文 张晓峰 刘娜 彭小萍

编者按

七一”前夕,中央组织部时隔20年又一次隆重表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我省3位县委书记获表彰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接见和颁奖。

郡县治,天下安。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是我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我省3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为党组织书记、为全省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引导力量,在前期报道3位优秀县委书记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本报再次派出报道组,深度访谈3位县委书记,推出《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面对面》系列报道,倾听他们思想深处的声音,期待给党员干部和广大读者带来启迪。

面对荣誉,我更多的是清醒、高度的清醒

记者:学武书记好,祝贺你光荣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份殊荣,对你意味着什么?

余学武:中央单独对县委书记这个层级进行评优表彰,体现了党中央对县域治理、基层党建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特别关心。因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是直接面对群众的人。表彰的虽是个人,但体现的是对县里班子和干部群众的肯定。

县委书记这一岗位,官不大,责任不小,群众期望值高,我感觉责任重大、如履薄冰。受表彰不是休止符,只是新起点。红安怎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摆在我和同事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思考,我提出要做到“一保两反”:保持红安永远红,反骄傲自满,反精神懈怠。7日下午,就如何做到“一保两反”,县四大家领导交心谈心4个多小时,大家热烈讨论,形成共识:面对荣誉,要保持清醒,高度的清醒。作为革命老区、后发地区,红安的发展还是低基数上的快进步。红安的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人口有11万多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常态下作风建设的任务也很重。

记者:红安名气很大,现在,红安县委书记的名气也很大了。聚光灯下,更多的人会拿放大镜、显微镜来审视红安的发展和你的工作,有心理准备吗?

余学武:红安是革命老区,各级领导十分关注;老百姓勤劳勇敢、淳朴善良、执着较真、爱憎分明。红安干部上午做的事,也许下午上级就知道了,没干好的话,信息马上就反馈过来了。当这个地方的主官,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习惯在阳光和监督下工作和生活。

近几年,红安发展连续在省市实现争先进位,一方面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另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少数同志身上出现“阶段性迷糊症”、“间歇性萎靡症”,对此,我和一班人会经常相互提醒,轮番“敲打”,给大家“紧螺丝”。 县委副书记方思意同志开玩笑说,现在习惯了,每次上级表扬和肯定红安后,大家就要准备找差距、甚至挨批评啦。

有了这样的心态,不管是放大镜、显微镜下,还是聚光灯之下,我们都会保持定力,一如既往努力。

从严治党,是对党员干部的大爱

记者:作为县委书记,你怎么理解和把握党的建设第一责任?

余学武:新一届党中央准确分析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并上升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伟大斗争”的高度。“听鼓响锣”,党建伟业,绝不仅仅是中央的责任、省市委的责任,而是各级党组织、全党的责任,特别是党委书记。

县委书记如果不抓党建,把主业给荒废了,就是什么也没干,就是最大的失职、最大的错误,甚至是犯罪。

记者:红安成为全省从严治党示范县,是你和县委主动申请的吗?你怎么理解“示范”二字?

余学武:去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主要领导8次来红安,全程指导打造“红安标准”。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从严治党”开篇。中央把教育实践总结会开成从严治党的动员会,省委主要领导要求红安再接再厉,做从严治党的示范和标杆,在县、乡、村的各层次从严治党上,探索路径、办法、标准,做到有成效、可复制。

我理解,示范,就要率先探索,走在前面;就是要严字当头,趟出路子。

首先,要从群众最怨最恨的事治起,从群众所思所盼的事干起。如有村民反映有些村干部“一天到晚吃吃喝喝”、“村级招待费用很大”、“办事找不到人”、“不托人情难办事”,我们就从抱怨声中找切口,制定一些很具体的制度,如“村级零招待”、“干部工作时间去向标识制度”等等。

其次,在制度的落实上要严,不严怎么叫从严治党?干部上下班纪律松懈,督导组不定期暗访,用针孔摄像机取证,点名道姓曝光;规定工作日午餐不准饮酒,究竟执行到位没有?用酒精测试仪一测就出来了,喝了的当场停职。严起来,制度才能“落地”。为了让这些制度系统化,可操作、能考核,县委制定了《新形势下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的若干意见》。

记者:红安从严治党的“”一直绷得很紧,“红线”、“高压线”很多,可能“多干多错、少干少错”,是否出现干部少作为、不作为的现象?

余学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的一些不良风气长期积累、沉淀,会形成一定的惯性。突然转变,有些干部思想上接受不了,出现慢作为、不作为,这个情况还是有的。比如说,狠刹吃喝风、“村级零招待”,就有人认为会影响招商引资,影响与企业、企业家的关系;还有干部反映,不敢和老板走得太近,怕别人会议论;抓经济、服务企业的工作可能时松时紧。

这是很大的认识误区。有多少成功的项目,是靠吃吃喝喝引来的?服务企业家“老大”,并不是要“拉拉扯扯”,及时帮他们把事办好,把政策落实好,就是最好的服务。

起初,一些老板也持观望态度,觉得与干部“生分”了,怕影响项目建设和生意发展。结果我们长期坚持,他们也看到方向:搞钱权交易、搞不正常的手段、搞特殊政策走不通了,还是依法依规办事踏实。时间长了,企业家、商户觉得这个地方风气好,效率高;我们干部觉得更加轻松,百姓对干部满意度也更高了。

同时,我们出台干部不作为问责办法,与从严治党若干意见配套,互相促进,目前看效果很好。我们有的干部被问责,刚开始内心不太服气,后来认识到县委是按规矩办事,做到了一视同仁,慢慢地心里也平静下来了,绝大多数改正了缺点。

记者:严查严管干部,红安用了许多硬招,像你刚才提到的,甚至动用了针孔摄像机、酒精测试仪等设备,干部有没有怨言?

余学武:刚开始,的确有杂音,说是作秀啥的。我想,是不是作秀,要用持之以恒的坚持、实实在在的成效来检验,这需要一个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干部认识到,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把纪律挺在前面,是党的建设的需要,不是整干部,相反是对党员干部的真爱、大爱。现在,我们又提出,在执行纪律前面,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法宝作为常态化“开路先锋”,作为党员干部的“护身符”。此话怎讲呢?如果放弃批评和自我批评,好人主义盛行,明明看到同事、下属有问题,不提醒不批评,不“咬咬耳朵、扯扯袖子”;问题出现了,又不抓不管不及时处理;慢慢地,小错就会酿成大错,受到纪律的惩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前程,悔之晚矣!现在,大家包括那些“撞到枪口上”被点名批评、被执纪处理的干部,都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

红安对党员干部问责的面较大,目的是抓早、抓小、治未病,带来的正效应是违纪案件、贪腐案件越来越少了,群众对党风政风越来越满意。

记者:你们尝到了从严治党的“甜头”了吗?

余学武:是的。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就是要更好地执政为民,造福百姓。前不久,县体育馆门卫陈辉清老人,请了3天假回老家二程镇给亲戚办养老保险,跑到镇服务中心一问,手续村里已经办好了。他原来以为3天都未必搞得完,结果一个多小时就返岗了。老百姓办事方便,得了实惠,自然会更加拥护党和政府。

还有,地方的政治生态更好了。园区一个企业负责人跟我说,“每次参加园区工作督办会,感觉红安干部开会就像吵架一样,批评争论不留情面,但会后又看到他们有说有笑,配合得很好。”这种变化最喜人。一个人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多大的事业。如果堵塞言路,别人第二次就不会提意见了。所以每次讨论工作,我都要求同志们坦诚以对、畅所欲言。有意见直说,不绕弯子,哪怕争得面红耳赤,也觉得很快意。好几次,班子里有的同志向我“开炮”,说到激动处,还声高八度、摔了本子。这种生态,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共同事业负责的氛围。这些年,同志们干得很辛苦,但大家觉得体劳而心不累,合作共事,心情愉快。

个人面子算什么?我不能当“太平官

误了发展大局

记者:你担任县委书记后,在抓发展上,没搞“一个师傅一个法”,而是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当时就不怕人们议论你缺乏新思路、没有新招数?

余学武:当时是有这种议论,包括网上还有帖子,说我这个书记缺乏新思想,没有魄力。面对议论,我也觉得有些委屈,伤了面子。但回头一想,相对于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待,个人面子算什么呢?所以,我不为所动,凡事以红安发展为重,既定的发展方向符合红安发展实际,看准了的事,就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我相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实践会检验的。果然,一段时间之后,议论就不同了,说“新书记务实,没另起炉灶,认旧账,冇折腾”的多了。

记者:在红安的发展蓝图上,这些年添了哪些得意之笔?

余学武:我在多个场合反复说过,如果做出了一些成绩,是我们赶上了发展的好时光,发展成效如何还有待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就目前来看比较满意的,一是被誉为“城市客厅”的“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是高标准规划、融入生态理念的南部新城建设;三是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产生了《铁血红安》等影视剧;四是把“绿满红安”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3万余户群众住进了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居;五是近几年新建和改造升级道路800余公里;六是近几年红安每年回乡七八千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收入不比外面差。

记者:听说去年红安新型产业园搞拆迁,一次性拆了1598户。拆迁堪称“天下第一难”,你就没担心发生什么极端事件丢了“乌纱”?当时是怎么想的?

余学武:去年7月,新型产业园一大批签约项目急等落地,房屋征补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由于接连不断的攻坚克难、啃“硬骨头”,干部干得很苦,人困马乏。此时,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2013年全国10大征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大环境又很紧。有很多老领导和同事好心劝我,拆迁难,征补工作需要的资金额度大,信访维稳的压力大,不如先放一放、缓一缓。说实话,我好几个晚上没睡成觉,“”与“不拆”两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缠斗。有时上半夜想拆,下半夜又想还是不拆;有时,头一天想拆,第二天想想还是不拆的好。其实,不拆呢,红安未来两三年的发展指标也不会差;而拆不好,弄出个“维稳事件”,丢官可能还算事小,老百姓受损、事情“煮成夹生饭”,损失可就大了。经过反复考量权衡,我和班子成员统一意见:迟拆不如早拆,早拆早主动,早拆成本更小,机会更大。作为书记,我不能当“太平官”误了发展大局,该担主责,有风险也得干。

既然认识到巨大风险,我们就不能顶着风险蛮干。最终,我们没有“强拆”一户,整个过程没引发一起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是综合施策、干群互动的结果,关键点是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不是让群众利益受损失。拆迁中,我们是“先拆思想,后拆房子;先拆外围关系,后拆房子;先拆实际困难,后拆房子。”同时发动党员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群众结对子解决实际困难。这件事,也让我更真切地认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抓住了民心这个根本,就无往而不胜。

现在,园区拆迁户很多旧房变新房,住上小洋楼,夫妻俩在园区打工一年收入上十万。他们说,“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说,发展是解决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

记者:红安“风头正劲”,外界还把你们提出“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一天当两天用,一分钱当两分钱用”的“三一作风”誉为红安精神的新内涵,这是怎么来的?

余学武:革命时期,红安精神是“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是“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是朴诚勇毅,不胜不休。转型发展时期,随着产业壮大、项目增多、工作领域拓展,抓发展、抓服务、抓民生、抓接待参观的任务十分繁重。光每年接待来老区参观、祭奠英烈的厅级以上干部就达3000多人次,改革发展的任务更重。从黄麻纪念园到工业园项目工地,虽不到半小时车程,我个人最多的一天跑了8个来回。

事比过去翻了几倍,干部编制有限,人还是那么多人,时间也还是每天24小时,钱也远不够用,怎么办?只能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一天当两天用,一分钱当两分钱用。我们总结干部群众的说法,形成这个“三一作风”,这是红安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不胜不休”新的表述。

实践证明,推行“三一作风”,效果很好,营造了强大的发展气场,老百姓也很满意。其实,老百姓并不知道干部们天天怎样讨论、谋划工作的,群众看到的景象就是干部的状态。干部们在拼命干,有状态,他们就满意,就觉得有希望。

干部们如果争着比级别、比特殊,和先烈相比,应该无地自容

记者:你出生在老区,成长在老区,现在是老区建设的“一线总指挥”。这块红色土地,长眠着革命先烈,眼前是数十万渴望致富奔小康的群众。先烈和群众,在你心中怎样的位置?

余学武:你们都瞻仰过烈士陵园,肯定深感震撼。红安记录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22552人,没留下姓名的达14万之众。我的感受比你们深,无数次陪同烈士和将军后代祭扫烈士墓,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听他们讲述先辈事迹,每一次都是灵魂的洗礼。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会去烈士陵园看看,去得最多的不是将军馆,而是烈士馆,那里陈列着200多位烈士的事迹。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父子兄弟,有的是全家,烈士戴克敏在部队最困难的时候,发动亲人参军,最后一家牺牲11位,满门英烈。

面对先烈,想到自己为小矛盾、小困难犹豫不前,甚至计较个人得失,就非常羞愧。革命时期的领导人,不比权力,比奉献、比牺牲。在和平建设年代,干部们如果争着比级别、比特殊,和先烈相比,应该无地自容。

能在红安工作,是我的福气。我要努力做的就是学习先烈思想,学习先烈精神,一棒接着一棒干,不断巩固党在这里的执政基础,让老区群众早日富起来,早日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听说你到红安工作后,一个公文包用了五六年,带子断了又缝上了,为何不换个包呢?

余学武:我出生农家,勤俭节约是家风家传,长期以来养成了简单朴素的习惯,80年代当农业技术员,在农民家里一住200多天;在乡镇工作,总是和同志们一道吃食堂。在黄冈市直部门工作,去武汉开会,和司机住三五十元一晚的两人间。现在当县委书记,还是一样的简单,忙起来吃盒饭,只要干净卫生就行。

你们看,这包包不好吗?又大又结实,装的东西多,能背能提,用习惯了就舍不得换。

记者:作为县委书记的代表,你想为这个群体代言点什么吗?

余学武:我说实在话,在县里工作,我感觉党的干部主流是很好的,绝大多数人默默奉献,很努力。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托付都很重,这个群体应该说做出了贡献,也是超负荷地承担,有的时候就是在“火上烤”。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组织和人民给了很多的关注,对县这个层次越来越重视。

这是期待,更是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这里我还想说一句,我们工作在县直、乡镇、村和社区的干部都是蛮拼的。大家直接面对群众,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任务重,都不容易,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