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账”——恩施州工商局扶贫工作队纪实

29.12.2016  16:03

回想两年的精准扶贫工作,我认为这是一个“算账”的历程,我们在对口扶贫村整个工作可以用“算账”两个字贯穿其中。发生在我们工作队的故事正是在不停地算着一个又一个账,我们的村子也在不停的算账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寂寞荒凉的村子开始热闹起来,破旧落后的村子开始欣荣起来,贫穷的村民开始富裕起来,脏乱的街道开始洁净起来,傍晚村里广场也热闹起来。

帮扶村印象

2014年12月,初到苏家坪村,记得当初只有一条机耕路进村,越野车不时的被顶着底盘,村子的破旧、落后、萧条、颓废,一切都没有生机,泥泞的街道和着各种垃圾,三五成群的村民围在街边小卖店门口斗着地主,他们手上捏着揉的几乎认不出面额的小钱在那里吆喝着。我们的到来显然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只是抬起那张腊黄的脸望望,我们的心骤然一紧,无形的压力和苍凉聚到扶贫工作队员的心头­­——这个村扶贫任务任重道远。

苏家坪村是个高山村,典型的“山高路远坑深”,海拔1300至1900米,不通车,工作只能用双脚丈量。队长张建中59岁,他没有因为临近退休而放松扶贫的步伐,在下乡工作的途中他永远是战在最前面的排头兵;队员丁友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上山下山每走一步都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在向贫困宣战的战斗中从没有掉队;队员谭晓辉承担了调研、政策宣讲、调解、“算账”等众多具体工作。在历经两个月后,队友们完成了全村302户全覆盖的走访,了解了第一手资料。

村情不容乐观,人们对扶贫工作不抱希望,整体持观望态度,对村里的发展没有任何想法,自身的发展更是无计可施。他们认为他们守在深山不种玉米、洋芋来年就没有办法生存,他们吃什么、穿什么都将成为巨大的生存问题。人们缺乏的不是勤奋,而是茫然奋斗的方向。

第一笔账:你享受了国家什么政策

在走访中,听得最多的就是“老子从来没有享受过共产党的福”,作为党员、扶贫队员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悲凉。老百姓这种疑惑、这种言论甚至这种感叹,真不明白他们是没有感受到还是不懂当下的政策,这是否是我们宣传的缺失。

第一次村民会议。1组的讨论中有陈姓村民提出“你们州里来搞扶贫,我也不提么子别的要求,今年再帮我搞个烤火的炉子,去年村里给我搞滴一个烧不燃,至于扶贫可以搞些么子,我不抱任何希望”,8组讨论会中有向姓低保户村民说“我家孙娃在二台子上学,没有享受过两免一补,这么些年,国家政策我是一分钱都没得到过”,在12组讨论会中,一张姓村民(家中小孩正在享受相关教育扶贫政策)会前大发议论“扶贫年年搞过场,我看啊,老子是从来没有享受过共产党的福,你们什么州里干部也好,县里领导也好,我是有么子说么子,恨我也好,不恨我也好”。一时间各种意见、想法、报怨纷至沓来。

汇总从建国以来的土地政策、农税的免除、学生的两免一补、村民的养老、医疗等等,工作队员算了第一笔账。你的土地从哪里来,征收了几千年的农业税谁免除的,你家孩子两免一补谁给的,你家老人的养老金哪里来的,你们的山林补贴、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等各项惠民政策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问题,工作队连续八天组织了全村15个村民小组会议,让群众作更深的思考和讨论。当每笔账说出来让大家思考的时候,年纪较大点的村民纷纷表示“工作队的同志刚才算的这些账我们全都经历过了,我们老百姓确实享的共产党的福,如果没有共产党这些好政策我们不可能有现在的饭吃”。这笔账,工作队工作到哪里我们就算到了哪里。

第二笔账:你发展了什么

苏家坪村相对其他村子来说,有地处偏远、高山等自然条件不利的因素,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就是该村人均占地面积丰富,自然环境天然,有丰富的草场、林地和耕地。但是人们固守传统的耕作方法,不愿意接受新的生产理念,不愿意接受新的科技,无法融入新的市场,农民基本还处于“种田为过年,养鸡为吃盐”的相当原始的生产生活理念。针对村里实际,工作队找到了林业、农业、畜牧、土地、环保等部门“寻医问诊”,而且结合国家相关农业项目及建始本县特色以及当地气候、海拔、水源保护地等条件拟定该村产业发展新方向,确定以发展核桃产业为主,养殖业与药材种植为辅的新型农业模式,替换传统农作物的耕种,提高农田亩产值,为农民发展增收找出一条新路子。

但是山里人几千年来“穷怕了饿怕了”,  他们担心“今年不种粮食明年吃什么”,四组村民刘大娘更是直言“你们这么发展核桃,是不是以后都叫我们光吃核桃哦”。

针对老百姓的疑问,发展动员大会上工作队员谭晓辉帮村民算了第二笔账。一是苏家坪村地处高山,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传统的玉米种植亩产最高可达700斤,土豆不足2000斤,红苕也只有千多斤,其它的农作物也相比二高山和低山差了很远。如果这些产品折合成现金按最高市场价计算玉米700斤价值700元,土豆2000值1000元(不含损耗、精选),然后除去工时(山里工时是原始的人工种植、管理与收割)、种子、农药、化肥等等,那么我们亩产净值是多少呢?二是我们发展的产业会有什么收获,以核桃为例,南方科学栽种方法是每亩三十株,按成活二十四株计算,丰产期每株最低按十斤计算,亩产可达240斤,现在市场价十五元每斤,那么亩产可达3600元,而且核桃管理成本大大小于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那么这种净增值是多少呢?三是我们的土地种上核桃后还可以进行矮杆农作物或者药材的套种,比如套种黄豆,每亩还可以增收200至300斤,黄豆市场价3元至3.5元每斤,每亩还可以增收一千元左右,当然种药材价值会更高。这样通过产业替换,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收获,而且可以节约更多的劳动力成本。

这笔账是一笔明白账,但是大山深处的村民并不明白,因为他们担心,新的产业发展了,产品怎么办。为解决这一忧虑,工作队将思维放得更加长远。引导成立了一家“建始巨圣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委参与合作社的发起与管理,并持有相应股份,引进建始景凤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将农民销售难问题提前解决在栽种树苗之时。这样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增添了信心,又为村级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笔账:你支持过哪些村子建设

在帮扶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头戏,水、路的改造和升级是直接影响到村子贫困现状能否发生改变的关键项目,在苏家坪村,以财政局为首的州直四家工作队努力为村解决出行难和饮水难的问题,有限的资金都想花在刀刃上,但是在工程即将上马之时不和谐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将扶贫款当成了唐僧肉,以为谁都可以吃上一口,不是这家的山不能挖就是那家的坎不能动,涉及道路经过占山占田的更有甚者是还有阻工等等现象的发生。

调查中有村民如是反映“我屋里又没有车,你们修不修路关我屁事”、“我屋里的田就是我的,我的东西你们莫碰”,还有另一种说法“你们凭什么修了三四组的路,不修我们的,那就是不行,不给我们修的话许他们那边也搞不成”等等。

为了解开村民的思想疙瘩,队员们在村民家里展开坐地谈心法,走到哪里谈到哪里,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但大都家里好客,走访中常常碰到老乡吃饭,客气地请我们入座,还小斟上一杯村里的烈酒。在四组邹先桃家中,我端起了酒杯开玩笑的说”老邹啊,今天我支持您的酒,那么明天您也要支持我们的工作,您觉得我们两个这杯酒是不是干了哈”老邹听了哈哈一愣“谭书记(我不是书记,村民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爽快,干了”,附近村民听说我们在邹家纷纷聚了过来,我知道该给老乡们算开第三笔账了。

最近我们不少项目开始进村了,听说了你们有很多要求,我认为你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是人之常情,但是我需要和你们一起来算一算这项目为大家带来的好处”,话匣打开,分析了几点,一是路修好后我们的出行是不是更加快捷,想到哪里去的话还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吗?路修好后是不是每家可以搞个小摩托车上上街,走走人家不是很方便吗?二是路修好后,我们养的猪、牛、羊、鸡,种的粮食啊什么的是不是可以更加顺利的运出大山呢?原来那些贩子收购你们产品的时候压级压价,现在还会有吗?我们是不是有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呢?这个地方这么穷,党和政府派我们来,就是因为这里贫穷,而穷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这里的路不通,现在机会来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三是这个村子人均占有土地量大,可以说土地是我们的出山之物,作为这村的村民我相信你们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富有越来越漂亮。为了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大家出点山出点土又有多大的损失呢?而且你现在的小舍是为全村的长期富裕作出的大贡献,我相信全村的百姓都会因为你现在付出而感激你。四是如果因为你某个人自私的原因导致这样好的为民造福的工程完不成时,你也就成了全村人的公敌,你觉得在这村子里呆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你过混得下去吗?

这些账算出来,满屋子老乡都热闹起来。老邹说“您说得有道理,我们现在就是要捧火成墙,把现在领导们为我们争取到的项目顺利落实,您们放心,在我们四组绝不会再出现无理取闹的事情,保证所有在四组进行的工程畅通无阻

第四笔账:生活小账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辈子穷”,这是人们常常流行的一名话,也是我们现在这个村导至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组村民杨世章是一个非常勤奋的贫困户,经常在村里帮别人打打短工,但是他没有什么文化,对自己的生产生少没有什么计划和划算,对生活没有安排,每天都在忙,但一年到头没有忙出个日月。有一天村里有一车货卸货可以赚回两百块钱工钱。我们想让他挣下这两百块钱,而他却不情愿,原因是他家砍的柴还在坡里,要回家把柴背回去。当时我问他:“家里没有柴烧了吗?”,他说:“不是”,“那些柴晚点背会丢失或者有别的问题吗?”“不会”,“那你是觉得这点活两百块很亏吗?”,“不是,一点也不亏,划得来”,“那你为什么不把这两百块赚了再去背柴呢?这样两件事都做了,而且又收入了两百元,岂不是两全其美呢?你划算下了。”,然后杨比章愉快的干完了活。这样的小账在村里几乎第天我们都会给村民们算了几次,时间长了老乡们看到我们戏说快来听州里领导算账,可是村民却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算账。

工作队与苏家坪村支两委一起,通过分村民小组召开屋场会、院落会、联片会等形式,进村入户,对全村15个村民小组共实地召开各种“算账”大会,场场村民爆满,气氛浓厚。村69岁退休老书记于永和说,“像这样的群众大会,我印象中只在人民公社时期有过。”工作队以村民大会为契机,向村民详细宣讲政策,耐心讲解精准扶贫与整村推进、扶小家与扶大家的关系,强调只有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号召全体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核桃、魔芋、药材等产业,引入龙头企业参与组建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4组村民大会上,村民李成相表态,“争贫困户不是光荣的事,我跟着工作队发展产业。” 村民大会上,工作队算好各种账,更深的思考留给村民。5组村民刘来平感慨,“党的政策好!扶贫工作队同志账也算得好,宣传政策通俗易懂, 我们一定支持好扶贫工作,争取把我们这个穷了几千年家乡变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