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际设计教育论坛圆满落幕

23.09.2014  12:13

  大师开讲,砥砺思想;融合汇聚,激发创意。9月20日,伴随着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许开强院长慷慨激昂的总结陈辞,“武汉•第四届国际设计教育论坛”在我校圆满落幕。来自中、德、法的十余名专家学者与湖北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近千名师生进行深度沟通,就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学术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本届论坛先后推出学术讲座二十余场,涵盖信息艺术设计、初级主题和手势、书籍设计、快速建模过程中的艺术研究、感性科技/人性设计/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每场讲座中,专家们在介绍并示范专业课题、设计作品的同时,还以Workshop形式同在座师生共同探讨学术,分享经验,各抒己见,进行了互动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学术交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16日上午给大家带来了首场演讲。在题为“信息艺术设计——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艺术设计创新”的专题讲座中,鲁教授深入剖析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论证了“工业社会物质文明——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这一人类文明历程中的艺术发展新趋势,引发了大家对计算机时代信息交互设计、数字娱乐设计、移动服务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等全新艺术形态的思考。

  当日下午,德国国立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社会学媒体理论教授迈克•里斯围绕“威尔滕工作室”展开了专题讲座。在迈克•里斯看来,展览室、实验室、摄影工作室、健身房、电影院等构成了当今我们生活的不同空间,它们同样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和素材。比如15世纪的很多画家,会将自己的画室作为创作对象,通过人物的服饰、言行、举止,客观再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因此,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各种空间进行展示、收藏、分析和再创作,从而完成自我价值的重塑和传播。

  数码技术时代,如何拍出个性化、富有震撼力的照片?9月17日上午,曾创作了《金氏世界纪录大全》“世界最长团体照”,并先后荣获“ADC奖”、“红点奖”、“德国摄影书奖”的德国国立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摄影专业教授——马丁•里贝舍,以“我和我自己”为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系列摄影实验。他喜欢将自己组装的照相机高高地吊起来去拍摄,制造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他还擅长模仿著名画作、流行唱片的海报构图,将同一个对象主体置于不同的风景中进行拼贴。在讲座中,马丁教授分享了多幅自导、自拍、自作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幅以柏林剧院为空间进行的创作,由9000多个身着同一服装,但神态各异的马丁自拍像组合而成。为了完成这幅创作,马丁本人在圆形剧院的所有座位上一一落座,摆出不同的姿势,并调整机位为自己拍摄,最后通过软件合成。

  拥有13年从业经验的法国奥尔良高等艺术与设计学院平面设计讲师——乌利克•麦森海姆女士,在9月17日下午带来了“初级‘主题’和‘手势’”的专题演讲。乌利女士认为,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文字和图像,更是一个“视觉翻译者”,要通过颜色、线条和结构的“翻译”,传达鲜明的主题。她以法国国立利摩日高等艺术学院的LOGO设计为例,阐述了确立设计主题的方法和技巧。她和她的团队首先从学校建筑的窗户网格结构找到了灵感;其次,她注意到几乎学校的每一台机器、工具或产品都是圆形的。通过两者的完美结合,将圆形置于两条“窗户栅格”的交叉点上,由此完成作品。

  书籍,古往今来都是人类记录文明进程和历史灵魂中最普遍、最直接的形式。在西方书籍发展史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欧洲中世纪的手抄本。9月18日上午,中德艺术交流会的艺术学学者魏安妮女士以《德国书籍的设计的开端:德国中世纪泥金装饰手抄本》为题,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她首先介绍了中世纪德国泥金手抄书籍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和典型设计元素;然后,通过“班贝尔启示录”、“马内塞古抄本”、“玛利亚•凡勃良第的时祷书”等案例,分析了中世纪德国泥金手抄书籍的艺术特征。作为传播宗教文化的读物,泥金装饰手抄本凝聚着才华横溢的工匠大师的心血。其复杂的设计和宝石般的色调让在场师生大开眼界,交口称赞。而魏安妮女士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让听众充分感受到“艺术无国界、创意无国界”。讲座之后,双方围绕中德两国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共通之处进行了热烈地、无障碍的“跨文化对话”。

  9月20日的论坛由两位台湾学者担任主讲。台湾中原大学设计学教授陈历渝首先带来题为“创意,在生活中实践”的学术报告。他通过马桶式的酱料杯、披萨外卖盒、带手机座的泡面碗、可放饼干的咖啡杯等设计作品,表达了“创意无处不在,生活即可实践”的理念。陈教授还致力于绿色环保实践,带领学生进行旧物回收,变废为宝。

  20日的另一场演讲由台湾创意设计中心董事长林荣泰教授完成。围绕“感性科技/人性设计/文化创意”,林教授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指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门跨界、跨领域的异业结合,它不只是功能与专长的互补,更是不同领域的思维融合。对于当今科技对生活的全面入侵导致的宅生活、手机“低头党”现象,林教授表示了担忧,强调设计要遵循“源自文化、善用科技,思古幽情、再现风华”的原则,引发了现场听众对科技、人性与文化创意设计结合的深思与共鸣。

  以设计为媒,本届论坛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围绕中德文化、设计、教育等主题,推出了一场高规格、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学术盛宴,进一步提升了我校设计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为我校中外学术交流和国际间校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为推动我省设计教育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优质资源。

  论坛期间,校领导刘德富、傅洪涛多次前来现场探访慰问,对与会专家的辛勤讲学和会务组的精心组织致以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