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农村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06.11.2014  17:33

竹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不仅道出了竹山的人文、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也道出了竹山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更使竹山不仅成为全中国学习的榜样,更成为外界向往的地方。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近年来全县农村环境面貌整体上较过去有了明显改观,但在局部地区、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与城市环境建设相比,农村面临的环境污染形势更严峻,抓好农村环境建设的意义更重大,但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也更复杂。  

一、目前农村环境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 、环境污染日趋多元化  

很多人以为,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就是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地广人稀,环境污染应该不会很严重。以前笔者也是这种想法,但在深入农村仔细调研后发现,农村环境污染,有的地方与人口稠密的城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具体来源,大体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可降解的有机垃圾,在露天堆沤一年半载后,经过微生物降解最后转化为有机肥料被施入耕地中。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也日趋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垃圾数量与种类快速增多。尤其是大量塑料、橡胶、泡沫、衣物、玻璃、钢铁等难以降解的垃圾,由于不能采用传统的堆沤方式降解成能够再利用的肥料,也很少有人到居住分散的农村收购,结果大部分被农户同各种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倾到于路边、沟边、渠边、河边,或者山林树扒边,使这些区域受到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居住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沟渠、小溪,各种废渣与从下水道排出的生活废水一起,有的农户甚至将死猪、死狗、死禽等弃入其中,使其成为污染的“重灾区”。由于沟渠、小溪水流量小,对污染的稀释与降解能力较弱,结果原本清澈的小溪成了垃圾池、污水沟,腐臭难闻,不仅鱼虾绝迹,无法饮用,就是洗衣也需另觅水源。最终,大部分难降解垃圾随暴雨、洪水被冲至下游,直接威胁到下游的生态环境。  

农村建筑垃圾污染。 过去农村房屋主要使用土墙土瓦和石条、木料建成,废弃后陈墙土是很好的肥料,其它土瓦、石条、木料等都可再利用,因而很少被农户丢弃。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好转,农村一是新建房屋明显增多,二是内外装修趋于豪华,三是材料种类复杂多样,四是建筑废弃物明显增多,而且大部分都难以降解或再利用。这些建筑废弃物,在农村目前基本都作为垃圾,和生活垃圾一样被倾到于路边、沟边、渠边、河边或者山林树扒边,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大田生物化学污染。 过去农村只要采取自留种,使用土农药、农家肥,基本不使用外来种子和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素等。随着人口的增多与科技的发展,为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化肥农药等被投入到大田,运用于农业生产,这些对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发展、生活质量与水平提高,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山区留守务农劳力,普遍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种田水平不高,盲目使用外来种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素等问题非常突出,不仅增大了生产开支,降低了种植效益,同时也污染、破坏了农村土壤、水体、物种等生态环境,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大田地膜等白色污染。 地膜(或其它农用塑料薄膜)覆盖作为一项重要的抗灾、增产、增效技术,近年来在山区得到大力推广普及与运用。但“白色革命”在带来增产、增效的同时,也带来大量废弃地膜,给大田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另外,有的农户将田间废弃地膜收集后抛弃于沟边、河边,最终被冲至下游,使沿途都造成严重的白色垃圾污染。  

焚烧农作物秸秆污染。 过去农作物秸秆,大部分被作为垫圈肥料或生活燃料。但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减少和农村用能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秸秆被农民在大田直接焚烧,既浪费了资源,也使农村季节性的被淹没于雾霾之中,不见蓝天白云,严重地污染了农村的大气环境。  

水土流失污染。 近年来,山区植被恢复较快,对控制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局部地区,由于大型工程建设、地质矿藏开采、发展地方产业,乱砍、乱伐、乱挖等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在当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也使下游受到污染。另外,部分地区不适当的种植耕作方式,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污染。  

农村规模养殖污染。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正从一家一户的零星养殖向小区好、规模养殖转变,山区也不例外。规模养殖虽使大部分农户改变了人畜共处的环境,但同时也给粪便利用带来一定困难,养殖场对周边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一个养殖场,污染一大片,臭掉一条河,在竹山已有鲜活的事例和教训。  

污染企业转战山区农村。 近年来,不少经济发达地区对污染较重的企业管理越来越严,有些企业逐步从城市周边转移至偏远的山区农村,给这些原本无工业“三废”污染的地区,带来严重的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有的直接污染农田、水源,威胁到当地农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给当地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部分本土企业(如黄姜加工企业)由于对污染物治理不严、处置不当,也给周边的农村环境带来污染。  

2 、环境治理难度加大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不仅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治理起来也越来越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山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垃圾收集处理本身就比城市困难;二是开展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管理人员和专项经费;三是目前山区农村常年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公共环保意识相对淡薄,有些公路沿线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政府虽设有专门的垃圾池、垃圾箱,不少农户仍将垃圾抛弃于更为方便河道或沟边;四是有些污染源背景复杂,例如一些污染企业或项目,虽然会给当地造成明显的污染,但仍有人会出于增加收入等目的,对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环境建设既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事。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公共属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大力支持,城市如此,农村更是如此。但相比强势的城市,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在环境建设上,无论是领导、大众的关注程度,还是实实在在的投入都相差甚远。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地把“村容整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后,我国农村环境整治步伐明显加快,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我县在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过程中,始终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一方面增强农民的自身卫生、环保意识,一方面加大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历史欠账太多,要使农村真正长期保持“村容整洁”,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4 、群众参与广度有限  

环境建设需要人人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更是离不开每一个农民自我约束和努力。但目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一个让人感到尴尬、无奈的现实是,大多数人对自己居住的室内环境非常在意,但对保护大众公共环境却缺乏足够热情,对他人污染环境行为常熟视无睹,对自己的某些行为也不像在家中那么克制。其结果是许多家庭装修的犹如皇宫,室内环境干净整洁;但有的公共环境如垃圾场,却无人问津。有时政府在环境整治与打扫上费了很多心思,下了很大功夫,却难以有效保持。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群众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如果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农村环境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见到实效。  

二、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竹山  

1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在产业建设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益的、有利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如茶叶、肚倍、中药材、核桃等特色种植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对易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产业,如高山烤烟种植、矿藏开采加工、黄姜提炼皂素等,要严格加以规范、限制,抓好技术革新改造,走精细、高效、环保之路。对农村规模养殖,要适当进行控制,对畜禽粪便不能妥善处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要加紧进行改造。对排污严重、治污不达标的工业企业,要坚决关停整改。牢记环保责任,提高环保门槛,对外来污染企业坚决不予引进。总之,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产业、发展经济。  

2 、积极开发绿色能源  

一是利用堵河丰富的水能资源,发展绿色水电产业。二是把农村家庭户用沼气建设,作为搞好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坚持改厕、改圈、改厨“一建三改”相配套,同时抓好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沼气利用率,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三是在移民新村、农村集中居住点,以及规模养殖企业、养殖小区,积极探索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尽量使粪便变废为宝,解决环境污染难题。四是在有柴草资源的山区,稳步推广生物质炉、节柴灶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柴草消耗和秸秆就地焚烧。五是在农村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其它绿色能源利用技术,减少树木砍伐,保护森林植被。  

3 、示范推广绿色农业  

一是坚持合理耕作,科学轮作套种,减少耕地裸露,降低水土流失。二是引进推广可降解地膜,在保住“白色革命”成果同时,有效控制“白色污染”。三是谨慎引进外来物种,尤其是外来的转基因物种,防止本地物种收到“污染”。四是借助阳光工程等项目,抓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科技种田水平,尽量控制过度用肥用药,减轻对农村环境污染。五是积极示范推广绿色无公害栽培或有机栽培技术,推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推广秸秆还田(草覆盖)或栽培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尽量减少大田直接焚烧,减轻对大气环境污染。  

4 、加大政府投入,培养环保意识,妥善处理农村环境污染  

一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垃圾“有点可放、有人回收、有法处理”。二要加强宣传教育,借助“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等活动,制定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制度,在广大农村树立起“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主动参与局面。三要针对山区农户地广人稀这一实情,引导农户搞好垃圾分类,对可再生的资源尽量回收利用,对有机垃圾自己妥善处理,降低垃圾处理成本与处理效率。四要指导农户在建设沼气池基础上,建设“植物吸收塘”,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减少废水排放。五要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政策、人员和资金投入,逐步扭转农村环保关键时候突击抓,平时几乎“无人过问”的局面,建立起农村环境建设长效机制,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与持久性。(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