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战魂”高志航后人:理解父亲的痛苦与决心

31.08.2015  15:03

  中新网宜昌8月31日电 题:“空军战魂”高志航后人:理解父亲的痛苦与决心

  记者 郭晓莹

  “我的父亲,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了个人的幸福,甚至是生命。”望着父亲高志航的铜像,86岁的高丽良眼含热泪,这一刻,她等了很久。

  湖北省宜昌市181号,三峡大学西校区,高达4米的高志航铜像静静伫立,三棵百年香樟树围抱着这片抗日英雄的埋骨地。

  高志航原名高铭久,因立志航空救国改名“志航”,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1937年8月14日,日本机群进犯,高志航率领第四空军大队在杭州笕桥机场上空迎击,缔造6比0的战果,首开对日抗战空战全胜纪录,被誉为“空军战神”。同年11月,高志航奉命到河南周家口机场接受前苏联援华战机时,遇日军轰炸壮烈牺牲,终年30岁。其灵柩运抵宜昌,准备经水路送往重庆,但由于战事吃紧,在宜昌安葬。

  高丽良是高志航与其生活在东北的俄罗斯籍妻子所生,由于当局不允许飞行员与外国人结婚,高志航与妻子忍痛离婚。4岁的时候,高丽良的母亲为寻找父亲而离家,把她留给了奶奶,此后下落不明。

  高志航牺牲一个多月后,高丽良才知道。“我两岁多的时候,父亲就离家去抗日了,后来就再也没见过他。”高丽良说,听到父亲牺牲的消息后,8岁的她趴在录音机上哭了许久。

  “小的时候,日本兵常来家里,揪着耳朵问我父亲是谁,他们都知道高志航很厉害。”高丽良说,日本兵时常上门盘问,询问她是不是高志航的孩子,而每次问起的时候,她就指着三叔喊爸爸。

  “父母不知所踪,一直是我心中的痛。”多年来,高氏后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父母的遗骸,直到1984年,高丽良才得知父亲安葬的准确位置,而母亲却仍然全无音信。

  “父亲因为国家利益,不得已才与我心爱的母亲离婚,我能够理解父亲当时的痛苦与决心。”高丽良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父亲为了国家利益选择牺牲个人幸福,很伟大,“希望不再有侵略,不再有战争,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

  和高丽良一样,高志航的长子高耀汉历经艰辛与坎坷,却始终理解父亲的选择。

  高耀汉小随祖母迁往台湾,父亲牺牲时,他只有2岁,他告诉中新网记者,父亲深受海峡两岸人民的敬重与缅怀。在台湾,空军四大队命名为志航大队,台东机场被命名为志航机场,台北忠烈祠安放着父亲的铜像和牌位,高氏后人都曾前往祭拜。

  “有国才有家,父亲一生都以报效祖国为己任,令人钦佩。”高耀汉说,父亲是他永远的偶像。(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