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虾肥说丰年---粮食安全的潜江路径

08.08.2014  10:42

  粮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如何把小龙虾产业与粮食安全结合起来潜江人独创虾稻共作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用亩平四五千元的纯收入打造牢固的产业链条,破解农民种粮难.请看
  
  稻虾两收,亩平纯收超4000元
  
  我每亩纯利润有5000-6000元.7月31日,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刘主权认真地给农村新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收1200斤稻,每斤卖近一块二.再收300斤左右的虾子,均价15-20块钱,旺季还不止这个价.
  
  稻田养虾,效益可观,也不辛苦.刘主权颇为得意稻田旁边开挖围沟,一年投入,多年受益.他牵头成立的牛湾湖水产合作社,已有社员121户,面积近3000亩.
  
  刘主权和他的社员们,受益于虾稻共作的新型稻田种养模式.
  
  2001年,潜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打破了稻田不能养殖小龙虾的论断.2006年,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带动荆楚小龙虾养殖大发展.
  
  但是,虾稻连作也有弊端,龙虾产量不稳、个头偏小、价格卖不起来,捕虾插秧季节紧张的矛盾突出,农民热情受挫.
  
  潜江市农业局局长王维介绍,2010年,潜江农业部门探索出了 虾稻连作的升级版--虾稻共作.去年5月,《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组审定,专家一致认为 此项技术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最高水平.
  
  虾稻共作,可谓鱼与熊掌兼得!,潜江副市长刘冰说,虾稻共作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让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为提高.
  
  数据显示去年,潜江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亩平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3000元以上,比虾稻连作增加1800元以上.
  
  鹭舞蛙鸣,生态稻身价倍增
  
  暖风拂过,稻花香里,绿浪翻滚,直接云天.
  
  几只白鹭轻盈展翅,忽而低空盘旋,追逐嬉戏,忽而钻进稻丛,蹁跹起舞.8月1日一早,炎炎烈日下,龙湾镇虾稻共作的田间地头宛如一幅绝美的田园画.
  
  白天白鹭飞,晚上青蛙叫,田里还结了不少蜘蛛网!农民王善强趴下身子,手拨开稻丛,他对良好的稻田生态颇为自豪.白鹭、蜘蛛都能吃害虫,配上太阳能杀虫灯,我们种田一滴药都不打!
  
  水产专家陶忠虎介绍,虾稻共作代表着绿色环保、有机和无公害.小龙虾对水质的要求比普通鱼更高,严禁滥用农药和化肥.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水稻收割之后,秸秆靠小龙虾啃光,自然还田!陶忠虎说.
  
  虾稻共作带来的生态效益,让稻米价值倍增.
  
  今年龙虾节上,我的虾乡稻一公斤卖近20元,远销北京、广州、深圳!虾香稻总经理刘军笑逐颜开虾稻共作模式生产的大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虽比普通大米价格高10多倍,仍供不应求.
  
  大米增值,农民也受益.白鹭湖农场农民杨贤珥有50多亩稻田,都是刘军虾乡公司的订单基地,去年,她的粳稻卖到了每斤1.9元.
  
  让稻米效益超过小龙虾
  
  潜江是小龙虾之乡,但我们今后要让稻米效益比小龙虾效益更大!对于生态稻米的巨大市场前景,潜江市委副书记龚定荣很有信心.
  
  除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潜江人更在身体力行地保障社会效益--粮食安全.
  
  潜江市长黄剑雄认为'虾稻共作'必须以粮食为主角,确保粮食生产的绝对安全.用效益吸引农民干,让农民种田赚钱又体面!
  
  有了好模式,潜江人推广虾稻共作不遗余力.一组数字为证
  
  市级财政拿出400多万元对发展虾稻共作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农民自发建基地、合作组织建基地、龙头企业建基地.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每亩按照40元标准对农户实行以奖代补,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板块每个给予1万元的工作奖励.同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2亿元,全力支持虾稻共作基地建设.
  
  短短两年时间,潜江已经高标准建设成10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建成万亩以上的基地5个、千亩以上的基地20个,同时配套建成了3000亩的国家级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
  
  现在,潜江正在积极筹备申请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
  
  收获生态稻,捕起小龙虾.'虾稻共作'不仅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为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还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树立起了新标杆.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