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稻米造血"通过动物试验 5年内有望药用

10.07.2014  09:55

部分指标优于人体血浆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娜、江卉、通讯员丁志光)一粒粒稻米里,可提取出用于治疗烧伤、肝腹水急需药品人血清白蛋白。而在以往,这种白蛋白只能从血浆中提取,缺口非常大。

  记者昨从掌握这项全球领先技术的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悉,该技术7日通过临床前试验,完成了迈向人体药用的关键一步。“试验在大鼠和食蟹猴身上进行,结果表明,从稻米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与从人体血浆中提取的相比,毒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反应均无显著差别,部分指标甚至优于血浆。”昨日下午,光谷生物城,禾元生物董事长、武汉大学教授杨代常拿出获得国家食药监局认证资质的两家科研机构出具的报告,向记者介绍。

  2006年,杨代常团队开始攻关“稻米造血”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中、美、日等国多项专利。2012年,禾元生物研制的人血清白蛋白纯度达99.9999%,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杨代常说,经过动物试验,进入临床应用,还需跨过临床人体试验这一关,预计还要3到5年时间。“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来讲,人血清白蛋白就是救命药!”武汉市第三医院副院长谢卫国称,这种药价格很高,还常常断货。

  资料显示,人血清白蛋白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血液制剂。目前,我国每年临床对人血清白蛋白的需求量在210吨左右,其中一半依赖进口,“稻米造血”前景广阔。

    相关报道

    从99.9%到99.9999%

——“稻米造血”之父杨代常的创业节奏

    湖北日报讯(记者 刘娜 江卉 通讯员 丁志光)  武汉光谷生物城D区3-2座,工人师傅正在紧张装修,成套的生产设备已经安装到位。“9月底就要标准化生产了,大家要抓紧!”60岁的杨代常教授被一群年轻人围着,精神矍铄。

    就在这幢小楼里,全球顶尖的“稻米造血”技术迈向产业化征途,一项改写生物制药史的伟大发明走向世界。

    浅黄色的液体改写历史

    在杨教授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从稻米中提取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浅黄色、透明液体,盛放在50毫升的玻璃瓶中,含有10克人血清白蛋白。“严重肝硬化病人,一周要用两瓶,医院价格在500元左右,‘稻米造血’技术用于临床,将大大降低它的价格。”杨代常说。

    杨代常介绍,将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通过遗传工程技术,插入水稻某个染色体位置,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能自动合成人血清白蛋白,保存在米粒中。

    将稻米脱壳、粉碎,提取白蛋白,多次过滤纯化,冻干……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就生产出来了。

    通过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一些国家最早从1989年就开始研究,但两大问题难以解决:一是植物合成人血清白蛋白含量太低;二是很难提取满足人体的高纯度产品。

    2006年回国后,杨代常带领团队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空白,获得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等多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