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报道:秸秆综合利用 大有作为——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之二

26.05.2015  11:51
        农村新报讯  图为:秸秆等生物质发电电厂外景。
        图为:料场。

        秸秆固化让“金日”腾飞
        以农业废弃物(秸秆、林杂木、畜禽粪便、沼渣沼液)为原料,开发生产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生物质有机肥(炭基沼肥)、臭菌清除臭剂、植物营养液等系列产品,湖北金日生态能源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绿色环保科技型企业。去年,被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近两年为了进行生物质有机肥和除臭剂的研发和生产,在其工艺研究和生产设备研究方面累计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成果得以转化,企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实现了当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促进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制约中国秸秆使用的核心技术在湖北金日得到解决。
        以前,压制秸秆的模具材料只能压制100吨左右,每盘模块46块需1万元,压制每吨秸秆就摊成本100元,且经常死机,维修不断,平均每2.5台机器只有一台能保证持续性生产,投入多,产出少。
        金日公司与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通过材料技术革新,一个模盘能生产1000吨秸秆,折旧成本由100元/吨降至10元/吨。设备能够继续生产,设备使用率提高2.5倍。
        秸秆炭气联产,制造出一个环保产业链。
        将秸秆利用独有的专利技术,一半分解为炭,一半分解为可燃气体。
        1.炭与人畜排泄物混配,无味熟化,生产有机肥料,将人畜排泄物由污染物变为珍贵的环保肥料。
        2.炭吸附过滤沼渣沼液(1吨炭可吸附5吨沼液)生产出特有的炭基沼肥,使沼液变为可包装、可运输、可储存的商品性,成为新的污染物的大问题。
        3.制造炭坝,堵着养殖物化炭池的出口,吸附过滤排放,解决了养殖业水污染的大问题,待饱和后吸满有机质的炭做肥料改良土壤。
        金日公司的创新做法,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被誉为“工业化环保产业链、生态循环链”,目前安陆市委、市政府已着手完善这种方法,建立生态经济,广泛推广。  (通讯员郭栋林)
沙洋科牧收秸秆盈利千万元
        沙洋县科牧饲料有限公司原为一家奶牛养殖场,后在收购秸秆养牛过程中发现秸秆利用的巨大商机,从2013年开始专门收购各种农作物秸秆,然后销售给其它需要秸秆的企业(如养牛、养羊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等)。
        该企业每收购一吨秸秆(如麦秆)成本约为250元-280元/吨,销售价在600元/吨以上,每吨可获利300元。2014年该公司共收购各种秸秆6万吨,获利过千万元。2015年该公司准备收购10万吨秸秆。(通讯员顾华章)
英山:“八个一”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英山县高度重视,围绕“八个一”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
        一个实施方案:英山县政府办印发了《英山县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及综合利用方案》文件,下发到了各乡镇及县直相关单位。方案明确自2015年5月1日起,县行政区域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到2020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2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一个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副县长卢峰为组长的英山县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农业、环保、农技、发改、财政等部门联合工作。
        一个专题会议:5月17日,召开了由各乡镇乡镇长、县农业局、环保局、农机局、畜牧局、发改局、财政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明确工作目标。
        签订一个责任书:全县11个乡镇及开发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有奖惩办法。
        发动了一次全方位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等广泛宣传。县农业局与英山电视台合办“乡村四季风”栏目进行了专题讲座;有线电视上播放滚动字幕及举报电话;群发公益短信10.6万条;发倡议书3万份。
        举办了一次现场会:5月4日在溪坪良种场举办了青贮小麦收割现场会,推广秸秆饲料化技术应用;5月18日,在湖北润禾农业公司组织了400亩油菜秸秆粉粹还田腐熟技术现场会。
        印发了一封信:印发了《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及综合利用的倡议书》5万份。
        建立了一套秸秆露天禁烧管控体系:成立了东、西、南三条河秸秆禁烧巡查小组,配备了巡查宣传车,基本杜绝了秸秆露天焚烧的发生,扭转了过去夏油、夏粮收获季节  “乌烟滚滚”的现象。
(通讯员黄斌)
山珍食用菌“”秸秆万余吨
        去年,王旭带领京山山珍食用菌合作社,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充分回收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获得成功。
        仅去年利用秸秆1万余吨,生产香菇60万袋,创产值700万元,带动社员种植400万袋香菇,创产值5000万元。
        该模式亩产值达60万元,纯利润每亩30万元,经过2年的实验栽培,从香菇基料配比,用30%秸秆代替木屑更有利于香菇的生产,缩短原始的全木屑生产,1-3个月时间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价值与香菇生产周期长的问题。得到了同行业及中国食用菌协会的认可,是全国最高效的香菇工厂化模式,荆门市首家香菇工厂化示范基地。
(通讯员汤京平)
来凤县利用秸秆等燃料年发电2.25亿度
        来凤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质发电项目,位于来凤县绿水镇四合工业园。该项目充分利用该县及周边县市丰富的农业秸秆、林业废弃物等  “绿色能源”作为燃料发电,年均燃料使用量20万吨,发电量2.25亿度,节约标煤8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1万吨,同时减少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创税可达10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约7500万。
        (通讯员姜艺)
(本期组稿:特约记者谭勇朱荣胜、记者周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