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建教学特区培养拔尖人才

22.01.2015  11:37

   中新网湖北新闻1月22日电 (钟辉 程毓)去年9月至今,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的学生在短短一年中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99项,本科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学生达300多人。

  院党委书记吕勇和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和探讨,形成共识: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教学和科研等一系列改革。

   互动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个惊艳的想法。”机械学院教师夏绪辉说。

  改革从课堂开始。和以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高分低能”不同,新课堂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宗旨,让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

  12级机械工程卓越班的袁勇走上讲台,播放他们小组制作的视频:一个机器人伴随着音乐跳动着舞步。他边播放,边讲解机器人的构造和运动原理。前排坐着学生评委和老师打分。

  这是《机械原理》任课老师侯宇的课堂。《机械原理》是国家精品课程,也是机械专业最重要的一门课。

  为了让学生将知识用“”,侯宇让学生分小组在课下完成project。根据兴趣,自由选题。只要运用《机械原理》知识,可以设计任何东西,也可以用任何形式展示。

  台下的评委往往对讲台上学生们展示的作品百般“挑刺”:你这个东西应该这样设计,如果这样改进一下会更好。

  杜丽小组制作的“越障小车”被“”一次,就找老师讨论修改一次。第三次上讲台展示时,无“”可“”,最终获得了阵阵掌声。

  “我们书本作业少了,设计制作却变多了。”工业工程1202班的赵伟良讲述他们的作业。《机械设计基础》课,每人设计一个新产品;《人因工程》课,由小组完成调查报告;《工业工程基础》课,利用PPT展示在生活中的应用……每项作业都是通过互动方式展现出来。

  院长曾良才表示,在网络化的今天,传统的“牵着牛鼻子走”的授课方式已不再适宜。加强互动,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导师制,本科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从小到大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可不知从何处入手。一个老师有上百个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听你的想法,经常一刹那的灵感就这样丢失了。”袁勇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

  “但现在不同了,本科生就有导师。只要有想法,我们就可以和导师说。”袁勇说,“制作机器人运动视频时,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多亏了导师的帮助。

  机械学院实施改革后,开设卓越班、产业班、精益班等3个试点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培养。一个导师指导5名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新型“导学”关系,导师“开小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机械工程卓越班苏磊表说,大一刚进入大学,不清楚到底是要学些什么,也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导师侯宇经常和他们在QQ群里聊天,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了大学生活。

  据侯宇介绍,导师一般从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分别是课前预习、辅导课程、指导比赛和考研咨询。通过分配任务来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当学生有困惑就会去办公室找他,最频繁时,一周来四次。苏磊笑着说:“在路上偶遇,我们还会聊上两句。

  “导师制”是双向选择,每个导师在某一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学生认准方向就可以跟着老师去做课题、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一位导师带四五个学生做科研,我们享受着研究生的待遇。”袁勇自豪地说。

  有一次,侯宇将“转炉倾动机构”图纸传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了“轮系”工作原理。上“轮系”课时,他们将学习成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当看到他们还没有学习这一章节,就已经能讲得清清楚楚,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大三的学生刚接触专业课,很多难题无法解决,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跟导师讨论。很多时候,导师并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耐心去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导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有的学生英语口语不好,导师会告诉他听哪些广播频道;导师会教他们如何学生处理室友、同学间的关系。

   教师办公室,成为学生创新工场

  走进机械学院7楼教师们用的办公室,看到屋子里摆着十多个办公桌,每张桌子上摆着一台电脑和各种机械零件。一群学生正在为“机器人大赛”准备着。办公室时而讨论得热火朝天,时而安静得只听到敲键盘“哒哒哒”的声音。这间办公室,他们亲切地称为“创新工场”。

  机械工程专业的高旭峰表示,只要没课,他们一群人就会去“创新工场”。那里有老师和学长的耐心指导,一个个idea都能变为现实。

  很多人诧异: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迷恋?他笑着说:“是对机器人的热爱,对创新的渴望。

  正是考虑到有着一大群热爱创新的学生,机械学院在办公室紧张的情况下,依旧将七楼一间大办公室改造成“创新工场”,同时提供实验器材。

  暑假四项全国大学生创新比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慧鱼机器人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 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夏华梁团队设计的作品“便携式多功能机械原理机构演示仪”从全国42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他们作品创意来自课堂。原来课堂上都是用PPT课件来讲解机构的运动规律,无法让同学们对一些机构有直观的认识。而他们设计演示仪连接上电脑后,通过齿轮和连杆的运动可以同时演示8种机械原理中的经典机构,大大方便了教学。最终在沈阳举办的总决赛中,他们获奖。

  管帅帅是机械学院大二学生,夏令营期间,当听说学院买来“3D打印机”和8台“慧鱼机器人”,他马上跑到实验室观看。经过一番培训后,成功打印出一个模具。面对“机器人”两大盒子的零件,他和同学按照安装说明足足安装了四个小时。

  据了解,“慧鱼机器人”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技术类智趣拼装模型,“3D打印机”是快速成形技术。学院通过让学生接触这些高科技产品,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膨胀,对机械设计有着更浓烈的兴趣。

  仅仅一个暑假,同学们就获得国家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七项。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