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十条”激发双创如火如荼 鄂高新企业总数中部第一

03.03.2016  13:35

  从大米米渣中提取植物黄金多肽蛋白,华中农业大学潘思轶教授的科研成果已经投产,年销售额可达30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300家,居中部第一。2015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8%。

  耀眼夺目的成绩单背后,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突破。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表示,“科技十条”及实施细则的出台,掀起了荆楚大地科技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高潮。

  释放活力科技成果扎堆转化

  湖北省最大的优势是科教资源优势。但是,湖北科教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企业创新主体数量相对不足,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为跳出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怪圈,2013年底,省政府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简称“科技十条”,按照“实惠归个人,荣誉归学校,利益归社会”的原则,大胆碰触体制“天花板”,率先在全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2014年6月,“科技十条”实施细则发布,应用型科技成果不再作为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取消成果转化中的行政审批程序,研发团队可获77%-99%的收益。改革步伐之大,引发全国关注。

  科技体制改革每迈出一步,都会释放出巨大的创新能量。“科技十条”出台后,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省属高校,陆续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

  湖北工业大学在“科技十条”出台前,成功进行成果转化的却少之又少,该校科研人员参与创办的公司仅3家。“科技十条”出台仅半年,该校教师便新增注册了20余家科技型企业。化工学院教授徐保明,原来有10项发明专利锁在学校保险柜里“睡大觉”,改革后全部转让,其中4项还漂洋过海到了尼日利亚的中国工业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在湖北掀起,“九块邮”、“卷皮网”等一大批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

  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性政策,被国家相关立法草案和文件吸收采纳,央视新闻联播三次专题报道,科技部批准在鄂布局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对症下药真刀真枪促改革

  去年初,省改革办专题督查调研结果显示,“科技十条”及其相关细则基本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科研人员比较满意,市场评价较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转化承载能力弱,部分企业目光短浅,科技认知度低,中介机构发育严重不足等问题。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去年3月,湖北启动全省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计划在3年内,通过“市场评价”和“定向、间接、有偿”方式,组织3000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省内企业转化扩散,实现市州县全覆盖,带动社会投资过100亿元。

  华中农业大学潘思轶和他的科研团队,是受益者之一。经省科技厅和湖北技术交易所牵线搭桥,全国唯一的生物法制备大米技术成果成功在大悟转化。去年8月,看着投产后热火朝天的厂房,潘思轶长吁一口气,心中悬了近3年的石头终于落地。

  去年,1194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市县转移转化。今年,我省将在15个重点领域、组织100个重大项目、实现1000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转移扩散和转化应用。

  为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服务企业,去年11月,湖北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直接服务企业研发活动九条》,激励措施中规定,高校院所部分职称评定将与服务企业挂钩,任省内企业技术职务经历作为高校院所理、工、农、管学科人员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重要条件。

  为抓好落实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省科技厅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向落实要“红利”,湖北科教优势必将转化为发展优势,大放异彩。(文俊 周炜皓)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