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知青下乡”半世纪 共同见证两代人的青春

19.11.2014  14:06

  谢卫国(左一)和老队长合影。图片由本人提供

  谢卫国

  1960年生,1976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到当年的沔阳县(现仙桃市)。1978年考入原湖北恩施医学专科学校,现任武汉市第三医院副院长、烧伤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烧伤分会副主委,国际烧伤学会委员。

  编者按:《听武汉老知青讲“青春的故事”》见报后,引起很多武汉老知青的共鸣,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致电编辑部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千万知青持续数年的大规模“上山下乡”,用青春与汗水,写下了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凝结成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这段历史,也影响着知青父辈和他们子女两代人的青春。

   知青没选择 所以给孩子更多选择

  1976年夏天,16岁的谢卫国下放到沔阳县张沟公社新华大队。繁重的体力活、枯燥生活,考验着这个城里娃。白天下地劳动,瘦弱的身躯挑着难以负担的重担,拼尽全力才能完成规定的任务量。晚上咽下腌菜就糙米饭后,只能仰望天空数星星。1977年10月底,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激起了他埋藏心中的理想火花。从开始复习到高考,只有短短一个月。很多知青都回城参加高考补习班。一向守规矩的谢卫国不敢回城,借了几本书,每天收工后在煤油灯下开始复习。一个月后,他在沔阳县一所农村中学参加了高考。

  可能是受当教师的父亲影响,谢卫国从小喜欢看书。他总是一个人步行很远到父亲任教的青山中学借书看。但当时图书极少,图书馆的书很快被他看完,最后连《怎样跳橡皮筋》等女孩子看的书他都借。也许是凭着这种自发阅读的积累,基础极差的他高考成功过线,被医学院录取。谢卫国从此走上了永不停歇的医学之路: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从年轻的住院医师到远渡重洋出国留学,终于成长为国内外著名的烧伤专家。

  “我们那代知青,几乎没有选择人生的机会。也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我总是希望给孩子多一点机会。” 女儿今年22岁,是标准的“90后”,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小时候学舞蹈、钢琴、英语,收入不高的父亲一概掏钱支持。临近高中毕业时,女儿想出国留学。在父亲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刻苦准备,女儿不仅托福成绩优异,直接参加美国高考SAT也获得高分,同时被多所著名大学录取并获得了本科生极为难得的奖学金。

  谢卫国休假时曾多次想跟女儿好好聊聊当年的知青生活,“可她没兴趣,也许这些故事离她的想象太遥远”。

  “也许将来当女儿遇到挫折,我会和她共话当年,告诉她枯燥、迷茫也是生活历练,人生磨难可以转化为财富”。(记者王春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