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局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15.04.2015  12:51

  近年来,省局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2014年,《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建设纳入其中,并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11个条块之一予以单列;省局汇总的2011年至2014年食品药品信用信息290个目录、65956个数据被省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悉数录入,是目录事项最多的部门,在50多个省直部门中排第一位。2015年,国家总局把湖北作为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省;湖北省社会信用办确定省局和全省系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部门。

  一是加强领导,有序推进。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省局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措施、工作重点、责任分工;专项问题随时研究及时解决。构建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处室落实抓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年初有部署、过程有推进、年中有督办、年末有考核的工作推动机制。

  二是出台办法,分类推进。出台《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的安全质量信用分为“示范守信、守信、失信、严重失信”4个等级,分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外公布其信用等级。将严重失信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通报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惩戒,严格实施企业行业退出和责任人员禁入管理;将失信企业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增加对其监管及产品抽检频次;对示范守信企业予以褒奖,为其健康发展营造环境。2015年2月,在食品生产、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广告、医疗器械生产等业态环节中据此开展试评定工作。武汉市连续多年在药品批发经营领域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并与银行等部门联手,对药品经营中的失信行为实施存贷款的联合惩戒。

  三是互联网+,强化支撑。近几年,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设标准化机房和基础网络等设施,形成“一个大平台、四个分平台(网站群平台、综合办公平台、行政审批平台和日常监管平台)、十五个并行子系统”,为“四品一械”安全信用信息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制定《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汇集系统项目方案》,按资质类、登记类、监管类、处罚类、公益类分别确定食品药品信用信息目录,并与省社会信用办进行信用信息目录确认。

  四是重在平时,打牢基础。及时录入信用信息是计算机自动生成信用等级的基础。按照“谁许可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谁表彰谁录入”的原则,随时录入信用信息,做到录入工作在平时,信息更新在即时。省局办案信息、审批信息、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所产生的信用信息,随发生随录入。探索开展食品药品经营违法违规记分制管理,在12分为总分值的框架下,对食品药品经营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设置若干分值段进行记分处罚,同时按累计分值与相应的信用等级对接。自2014年5月初,选取沙市、大冶、远安、宜城等县市,开展互联网涉药及食品经营(流通、餐饮)环节记分制试点工作。

  五是公开曝光,以儆效尤。发布违法广告严重失信企业公示,2014年3月14日,省局通过《湖北日报》、省局网站公开曝光了2013年度189家发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违法广告严重失信企业名单。2015年3月13日,省局官网曝光了2014年度第一批224家违法广告严重失信企业名单。严格实行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制定出台了《湖北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通过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新闻发布、政风行风热线和食品药品监管公告等途径和方式,公布食品药品企业“黑名单”。2015年1月12日,省局向社会公开曝光2014年度药品“黑名单”——湖北诺盛医药因将购进的180多万瓶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销售给不具经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致该药品去向不明,依法被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撤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证书》,并被纳入“黑名单”管理,期限为2014年12月9日至2016年12月8日,涉案人员移交公安机关进一步查处。

  六是创新机制,确保公正。探索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信用等级第三方评定工作,省局与中诚信湖北分公司合作,构架起“湖北省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及信用等级第三方评定”机制框架,以“新标准、新模式、新机制”探索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质量信用等级第三方评定工作。自2011年9月开始探索以来,采取向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初步形成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安全质量信用等级第三方评定指标体系。

  (信息来源:综合处、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