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气沉重的汉正街 向北十公里搬迁能否“涅槃重生”

09.04.2016  09:53

  根据规划,汉正街将建成金融地标(云图航拍 陈勇 赵融 摄)

  “没货拖,吃饭的钱都赚不到。”4月4日上午,“汉派服装一条街”(即“新街”)外,“扁担”李锋百无聊赖地躺在电动板车上。

  这个汉正街久负盛名、门面金贵的服装批发市场里,老板周琴也在为生意发愁,“春节过后就开始亏本,这样下去只能关门”。

  租金、物流、仓储、人工“跳空”攀升,让商户不堪重负;赖以生存的价格优势不断削减,加速了客户流失;扁担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失去生存空间……汉正街从“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到“天下第一街”,再到“水货一条街”的商业业态已无法维系。

  近日,汉正街600余老板集体谋划搬迁汉口北。在那里,他们将告别熟悉的扁担和板车,延续了500年的现场、现金、现货交易模式或将被颠覆。

  汉正街今后将改变脏乱差的面貌

   成本高企, 汉正街价格优势已不在

  服装业是汉正街响当当的招牌,在整个批发市场中举足轻重。

  今年48岁的仙桃人周琴在汉正街做服装生意发家,经历了汉产服装最为红火的20年。如今,她在新街经营着一家名为“哥佳欣”的门店。

  10来平米的店里,夏装已大量上新,款式、面料极为“老气”的女装至少要卖到55元。而在郑州、西安、株洲、杭州、合肥等地的小商品市场,同样一件女式短袖,要便宜10多元钱。

  “贵吗?”周琴苦笑道,“这还是亏本在卖”。

  服装大户雷发远说,汉产服装价格高企,主要原因在于房租、物流、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租金高企,不少商户难以为继

  以新街为例,10来平方米的铺面,年租金至少在30万以上。“哥佳欣”所在的第 6、7、8 街区,是其中最好的地段,租金也相对最高。“房东给的优惠价,93万”,周琴压低声音,伸出三根手指。

  高昂的租金逼近汉正街经营户的承受极限,去年,汉正街布匹市场100多家商户集体关门歇业,抗议房东涨租。

  做批发生意,最看重的就是物流设施。由于2011年后汉正街全天禁止货车进入,货物从城郊的厂里运到市内,只能用依维柯和面包车等小型客车分批转运,再找扁担把货扛进去。商户郑老板称,这种尴尬的物流方式,不仅拉高了服装商上游布料商的成本,还拉高了服装商们自身的成本。

  “一条布,从广州发到武汉,加上转运费需30元钱,发到更远的郑州,却只要20元钱。”布料商周三清说。

  生意不好做,中午12时已有店铺关门歇业

  成本剧增,同时也压制了商家的创新能力。外省“打包客”纷纷转向杭州、株洲等地,因为那里有更加漂亮、便宜的服饰。周琴打开电脑上的发货单,上面的外地客户已久未联系。

  因生意惨淡,去年一年,汉正街的服装批发业有208家老板关门。新街的600多家商户为自救,成立了“汉口北搬迁筹备委员会”。委员会负责人雷发远称,“再不找出路,汉正街的整个服装批发业,撑不过两年”。

  货车禁行,汉正街还在沿用原始的扁担板车送货

   曾经的天下第一街,已成落后 业态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璀璨明珠,已经容不下这些个体商户了吗?

  汉正街的商业基因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苏商逆江上溯,川贾顺水下游,在现在的汉口集稼嘴一带沿河成集,依河而市。明末清初,汉正街成为烟草、纸张、粮食、药材的集散地,借此汉口也成为当时全国的四大名镇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各类商品极度匮乏。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武汉人的闯码头精神,汉正街抢得先机,一度被称作“天下第一街”。中南政法大学教授朱延福总结道:“汉正街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

  交通优势成为汉正街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云图航拍 陈勇 赵融 摄)

  然而,传统商业在现代商业的冲击下,曾经的区位、交通优势成为汉正街进一步发展的掣肘。汉正街区域内商铺、仓储、加工、住宅高密度混杂,已超出城市中心的容纳极限,带来消防、交通、治安、环境等系列突出问题,也成为桎梏汉正街做大做强的枷锁,虽经历了无数次拆迁改造、但乱象依然无法根除。

  经常来汉正街打货的湖南老板严芳艳告诉记者,每次打货就像一次冒险:车多了担心被撞着,人多了怕丢东西,在杂乱的卖场里还得提防火灾。

  汉正街管委会相关人士说,偌大市场连规范的仓储、物流中心都没有,只能靠扁担,这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商贸发展。

  一个市场,必须拥有不断自生的能力才能始终在竞争中领先,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汉正街显然失去了外部发展空间。内生动力不足,粗放劳动密集型经营模式的生命力已近枯竭。

  随着各地全国性批发市场陆续建立,汉正街逐渐下降为区域性市场。标志性的“扁担”由巅峰期的2万名,下降到目前的6-7百名。

  汉口北建有十大专业市场,面积是浙江义乌批发市场的4倍大

   向北十公里 汉口北能否延续辉煌

  2011年武汉市提出对汉正街市场整体实施搬迁改造后,许多商户就在汉口北购置了商铺。数据显示,汉口北已吸引超过2万商户,2014年交易额达420亿元,汉正街50%以上专业市场已经搬迁至此,80%汉正街商户在汉口北购置商铺。

  既然如此,新街的600余商户为何不相应政府号召,早些搬到自家店铺,而一直选择坚守没落的汉正街?

  “无商不成市,汉口北还没形成气候”,雷发远说,做生意只有形成全业态扎堆,才能把客户彻底吸引过来,加之汉正街前几年还能挣到钱,所以商户之间无法达成共识。而如今,“再不搬就活不下去了”。

  当然,面对搬迁大潮,仍有商户选择观望,“政府讲政策,媒体谈情怀,我们商人只跟利益走”。此外,这名不愿具名的商户也提及,汉口北政府配套不完善,也是他不愿搬迁的原因之一。

  连日来,记者在汉口北采访发现,除了小商品市场人流较多,汉口北品牌服装、布匹、五金等生意普遍比较萧条。

  现代物流体系更加便捷

  走进品牌服装城,虽然来打货的人不多,但卖场内货物摆放极为规范有序,服务台上方不停滚动播放着物流货车信息。与新街待迁的商户相比,在品牌服装城守了4年的黄鹏飞心态平和得多。“自己的铺子,没有租金压力”,他打算将汉正街惨淡经营的铺子关掉,专心打理汉口北这边,“轻轨开通后,客流已经多了不少”。

  距离汉正街10公里的汉口北,从规划之初就明确要承接汉口500年传承的商贸传统。行驶在宽敞的汉口北大道上,两侧已建成小商品、农产品、家具、建材、汽车及零配件、金属材料、农机、石化和电子数码等十大专业市场,配套建设四大物流园区和六大产业基地,总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建设区1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是浙江义乌批发市场的4倍多)。

  4月5日,来自汉正街新街、中心商城、金正茂服装商贸城等市场的630家商户与汉口北集团签订入驻协议,预计今年6月份统一搬迁至汉口北。根据协议,4月11日前(含11日)带头签约的商户将获取优先选择停车位,且免收两年停车费;免收两年物业管理费;根据经营面积,按照1:1优先配置仓库给其使用等优惠。

  轻轨开通后,客流明显多了起来,汉口北的商户仍在守望

  黄陂区区长吴祖云介绍,近期该区已投入80多亿元,不遗余力建设汉口北地区的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除了轻轨外,汉口北大道近期完成了全线刷黑,刘店立交东西向高架也将于6月通车。

  “肯定跟着老板走啊!”“扁担”李锋说,如果汉正街商户全都搬到汉口北,“就考个驾照,把扁担换成面包车呗”。(记者张扬、曹雪、陈博雷)